首頁 > 正文
海拔1200多米的石柱縣黃龍村——13名黨員眾籌建起産業示範片

  部分參與眾籌的黨員和務工村民慶祝産業示範片初步建成。通訊員 包紅明 攝/視覺重慶

  一場久違的秋雨後,海拔1200多米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黃龍村,氣溫已低於20℃。

  廟壩組山坡上,20余畝水稻日漸金黃,收穫的季節日益臨近。

  梯田一側,已收穫一季西瓜的30余畝土地再次被翻耕,高山娃娃菜等蔬菜種子已播下。待10月稻穀收割時,這些蔬菜也將進入採摘季。

  難以想象的是,就在今年春節前,這裡還是一片閒置地和荒坡,雜草叢生、荊棘遍地。

  改變,源於黃龍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一項創新舉措。

  黨員眾籌

  推動閒置地變産業示範片

  黃龍村距石柱縣城約55公里,山高路遠,村裏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特別是廟壩組,在家的勞動力不足,部分“雞窩地”“巴掌田”因産出效益低而被閒置多年。

  為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提高農田的利用率和産出效益,今年春節後,在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派駐石家鄉黃龍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巨建兵倡議下,黃龍村委會將廟壩的閒置地及周邊荒坡按照“小並大、短改長、彎改直”的方法,建設了50余畝高標準農田。

  然而,當地村民卻認為復耕的地是“瘦地生土”,不願意在此耕種。

  “地已經整出來了,不可能又讓它荒起哦。”4月的黃龍村天氣依舊寒冷,圍坐在村委會烤火爐旁的巨建兵及村黨支部書記田寧發等人有些犯難。

  “實在不行,我認種10畝。”讓巨建兵沒想到的是,自己這一提議遭到了大家一致反對,“巨書記事情那麼多,哪有時間下田種地哦?”

  不過,巨建兵的提議卻給了大家 啟發。在隨後的討論中,一個由黨員眾籌資金耕種這50余畝田地的想法,逐漸成形。

  “巨書記這個想法,我覺得很好,主動要求加入。”石家鄉組織委員馬玉平説。最終石家鄉政府、黃龍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共有13名黨員及預備黨員積極響應,先後籌集資金9萬餘元,用於流轉土地、支付務工村民工資以及購買種子、有機肥等開支。

  “我們的目標是把這50多畝田地打造成‘黨員眾籌’産業示範片,同時發展成為村集體産業。”巨建兵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集思廣益

  閒置地産業發展有了方向

  資金有了,可究竟要在這50多畝田地上種什麼?

  “那20多畝水田就種穀子嘛,石家産的大米本來就好吃。”田寧發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可還有30多畝山地,種什麼呢?

  有人提議種辣椒,理由是石柱紅辣椒顏色鮮紅、肉厚、味辣、籽少、油氣足,而且是重慶自主選育的辣椒品種,市場反響良好。

  “時間早兩個月種辣椒得行,現在怕晚了。”老黨員崔忠明是13名參與眾籌的黨員中唯一的無職黨員,卻也是13人中最有種植經驗的,“現在種辣椒,收的時候黃龍天就冷了。下地做活路、摘辣椒的都上了年紀,天一冷手腳還容易僵。”

  不贊成種辣椒的崔忠明,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種西瓜!黃龍一直都有種西瓜的傳統,種出的西瓜皮薄汁多脆甜。現在種西瓜,摘的時候剛好是熱天,來石家、黃水避暑的人多,也不愁銷路。”

  崔忠明的提議讓大家眼前一亮,更何況崔忠明本就是種西瓜的行家裏手,由他作技術指導再合適不過。

  聽説要在廟壩種穀子、種西瓜,村民們嗤之以鼻:“地又瘦、土還生,能種得出來東西那才怪了。”

  村民的質疑,讓巨建兵心頭也有點打鼓,“大家籌集的錢,都是東拼西湊的,萬一虧了怎麼辦?”

  “虧了就算我們兩個的,13個人裏就屬我倆工資高些。”石家鄉紀委書記蔣春林的一席話,讓巨建兵下定了決心,“好,算我們兩個的。”

  喜獲豐收

  組織閒散勞動力務工創收

  確定了種什麼,接下來就是誰來種、怎麼種的問題。

  “我們把村裏的閒散勞動力組織起來,按每天80至100元的酬勞雇請他們耕地覆膜、育西瓜苗。”腳穿膠鞋,一身農民裝扮,皮膚曬得黝黑,扎根黃龍村的巨建兵每天都和村民們一起下地勞作。

  作為技術人員的崔忠明,每天也是先忙完廟壩地裏的活路,然後才去照看自家地裏的莊稼。

  “其餘參與眾籌的黨員,只要一有時間就會趕到廟壩幫忙。”巨建兵説,“你看高春麗,那麼秀氣的一個女娃娃,捲起褲腳就踩泥裏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精心呵護下,穀子抽了穗、西瓜結了果,也讓此前有質疑的村民改變了想法。

  7月,廟壩西瓜陸續成熟。大家精心挑選的、適合黃龍村種植的特小鳳黃瓤西瓜一經上市便供不應求。至8月中旬,廟壩30余畝瓜田已賣出西瓜4萬多斤,收入20余萬元。

  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自廟壩田地開始耕作起,年過七旬的村民楊昌福就在這裡務工,目前的務工收入已接近7000元,“接下來還要種蔬菜、收穀子,今年的務工收入怎麼也能有萬把塊錢。”

  村民就近務工有了收入,可13名參與眾籌的黨員在廟壩的勞作完全是義務行為,不收取任何報酬。

  “賣西瓜的時候,大家都是想盡辦法找銷路。”巨建兵還記得,有一次馬玉平開着一輛老式皮卡車,載着1000多斤西瓜送往毗鄰的臨溪鎮。車行半路出了故障,冒起滾滾黑煙,“她一個女娃娃,差點遭嚇哭了。”

  發揮優勢

  盤活閒置房建成特色體驗中心

  地處高山的石家鄉具有良好的地域優勢,早在多年前就形成了優質稻米、辣椒、無公害蔬菜等多種特色種植業,如何才能進一步挖掘和發揮特色農産品的優勢和效益?

  駐村工作隊盯上了閒置多年的石家民俗文化廣場。

  “一棟一樓一底的房子,一個壩子,閒置了太可惜了。”經駐村工作隊牽線搭橋,黃龍村與重報集團旗下的重報電商物流有限公司“聯姻”,通過盤活石家民俗文化廣場的閒置房,打造了兼具實物展示銷售和電商銷售功能的七彩石家體驗中心,再利用線上線下銷售方式,把當地村民的農特産品“嫁”出深山。

  如今,在七彩石家體驗中心裏,色澤鮮明的土家臘肉、精製的有機大米、特色蜂蜜、窖藏白酒等數十種特色農産品包裝精美,琳瑯滿目,選購的游客絡繹不絕。

  駐村工作隊還讓黃龍村本土人才、預備黨員高春麗客串了帶貨主播,亮相抖音等各大平台,為黃龍村西瓜、石家大米等特色農産品代言。

  作為優質稻米盛産地,石家鄉還致力於推動大米深加工和品牌建設。

  為此,駐村工作隊牽頭註冊了“官田壩”“池谷高山”兩個商標,覆蓋大米、辣椒、食用菌等數十種農産品。

  同時,石家鄉還引入了重慶萬源糧油有限公司,以該鄉九龍村的官田壩為基地,在全鄉打造了1000畝有機水稻種植基地,並對稻穀進行精深加工,精選優質大米,精製包裝後上市,讓石家鄉的“米糧倉”變身為縣內外廣大群眾的“好廚房”。(本報記者 陳維燈 實習生 胡夢)

編輯: 劉磊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74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