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三部曲:“做大”糧田 優化品種 擦亮品牌——對重慶糧食安全的調查與思考(下)

  插秧時節即將到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星鄉石星村大梁子梯田層層疊疊,甚是壯觀。

  然而,就在前幾年,這些稻田還有不少處于撂荒狀態。去年,三星鄉推動復耕,準備利用這些良田,把“三星香米”品牌做響。

  土地撂荒直接影響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健康發展。重慶“饅頭山”“巴掌田”“雞窩地”多,生産條件差、收益低,加上農村人口老齡化等原因,導致部分區域和季節性撂荒現象依然存在。

  近日,重慶日報記者走訪了部分區縣,就盤活撂荒地、推廣優質品種、提高種糧收益等問題,進行採訪調查。

  “做大”糧田:宜機化改造推動規模化耕種

  “宜機化改造、耕種規模化、科學化種植,才是出路。”洞子口村土地撂荒面積一度超過1/3,去年推進5000畝地塊宜機化改造,已成功吸引一批大戶前來發展優質糧油規模種植

  “我市對土地撂荒問題高度重視,多年來採取了不少措施。”市農業農村委糧油處二級調研員安傳林介紹。

  3月9日,市農業農村委出臺了《加強耕地撂荒排查整治利用工作方案》,對全市撂荒一年以上的耕地情況開展全面排查,標識每一塊撂荒耕地的承包戶、位置、面積、類型等資訊,逐戶逐地塊分析撂荒原因。在對耕地撂荒和盤活利用撂荒地基本情況摸清底數後,我市將制定統籌利用撂荒地的具體方案,比如對10畝以上集中連片的撂荒地落實鄉鎮長包片責任制,挂圖作戰,引導復耕復種。同時,通過政策引導農民復耕撂荒地,對長期撂荒的停止發放補貼,返鄉創業優先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

  巫溪縣雙陽鄉七龍村有耕地2500多畝,其中有500多畝處于季節性撂荒。村黨支部書記唐梅玲認為,土地零散貧瘠,無法進行機耕,收益太低,是當地土地撂荒的主因,村裏一直在想辦法盤活這些撂荒地。

  “宜機化改造、耕種規模化、科學化種植,才是出路。”市農業農村委農田建設處副處長周能介紹,通過農田宜機化改造,連通田塊,陡坡變緩坡,對不規則田塊進行條狀田塊改造,修築起水準梯田或坡式梯田,可從客觀上改善這些地塊的耕種條件,從而吸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社會資本來復耕復種或者流轉土地,提升農業生産效率和産出效益。

  永川區金龍鎮洞子口村有耕地5999.6畝,土地撂荒面積曾一度超過三分之一。去年,全村整村推進5000畝地塊宜機化改造,盤活了撂荒地,村民種植積極性大幅提高。目前,已有8位種植大戶在村裏流轉土地種植蔬菜和優質糧油。

  “做優”品種:糧食增産的“捷徑”

  “重慶需要耐熱、耐冷、耐瘠薄、耐旱、抗病蟲的優良新品種。”得益于良種推廣,去年全市糧食大面積單産達每畝361.9公斤,創歷史新高

  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實施種業振興計劃是迅速提升農業生産能力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市立足山地特色,通過不斷創新,提升品種品質,實現糧食增産,農民增收。

  3月10日,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推薦了35個優質糧食作物主導品種,涉及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兩大類。這些主導品種不僅具有産量高、抗病性強等特點,還能很好適應重慶不同地域和地形地貌。

  “重慶就需要耐熱、耐冷、耐瘠薄、耐旱、抗病蟲以及適宜機械化耕作的新品種。”市農業農村委種業處副處長楊濤稱,重慶對農作物品種的要求呈多樣化趨勢。比如在高榜田,需要種植抗旱的水稻品種;在冷浸田,需要耐冷性好的品種;在沿江河谷地區,需要耐水淹的品種;在一些不透風的濕熱小氣候地區,需要抗病性強的品種。

  重慶氣候存在寡照、高溫兩大特點,寡照導致水稻生長光合作用不足,高溫則將“逼熟”水稻。即便國內優質大米品種來到重慶也會“水土不服”,比許多其他地方優質稻種的生長時間要短10至20天。重慶稻區也因此被認為是全國稻米品質改良難度最大的稻區之一。

  “只有自主選育出對抗高溫寡照的稻種,才能解決問題。”十余年來,市農科院水稻所副所長李賢勇率團隊自主培育出了“神9優28”品種,平均畝産628公斤,實現了一級米稻種零的突破,“這個品種不僅耐高溫、産量高、抗病性強,還特別適宜淹水直播。”

  今年,銅梁區平灘鎮種糧大戶王宜第三次選擇種植“神9優28”。他説,這個水稻品種米堊白度從8%下降到4%左右,外觀更晶瑩剔透;加工後的整粳米率也從60%提高到75%,損耗更少。

  梁平區碧山鎮龍橋村水稻種植大戶蔣麗英前幾年一直種植一個老品種,這個品種水稻植株高,抗倒伏能力弱,機械化收割很成問題。2019年改種“精兩優1212”後,水稻平均畝産能達到1300斤。

  “解決本地問題”已成為重慶育種導向。2021年,市農業農村委組建了水稻、玉米、薯類、豆類、油料、蔬菜、果樹、豬、草食牲畜、家禽10個種業科企聯合體,開展科企聯合育種攻關,集中破解一批育種難題,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突破性新品種。

  市種子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得益于新品種的推廣,去年全市糧食大面積單産達每畝361.9公斤,較上年提高近2公斤,單産創歷史新高。尤其是水稻新品種貢獻突出,“十三五”期間,重慶通過水稻品種創新,先後選育包括“神龍優288”等4個優質稻品種,推廣面積65%以上,平均畝産598公斤,相比“十二五”,水稻畝産提高5.3%。

  打造金字招牌:讓好糧賣出好價

  不少區縣注重糧食品牌打造,促進“好米”變“名米”、“名米”賣“好價”。紅土鄉打造的“夔門紅土米”等係列品牌,每公斤最高價格賣到了50元

  奉節縣紅土鄉地處三峽河谷地帶,氣候濕潤,日照時間長,稻田集中連片,土質肥沃,土壤富含硒鉀等微量元素。紅土鄉打造的“夔門紅土米”等係列品牌,榮獲農業部“優質大米”獎、中國優質稻米博覽會“優質産品獎”等大獎,每公斤最高價格賣到了50元。

  近年來,重慶不少區縣注重糧食品牌打造,促進“好米”變“名米”、“名米”賣“好價”。去年12月,在第二屆“三峽杯重慶十大好吃大米”評選活動中,夔門紅土米、三星香米、白土高山稻魚米等10個産品上榜。

  “通過兩屆評選活動可以看出,重慶本地大米品質有了明顯提升。”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曾卓華稱,近年來,我市大力調整優化水稻品種結構,推廣“綠色稻+”高效種養模式與標準化生産技術。去年,全市優質稻品種推廣面積639.39萬畝,優質化率達64.66%,較2020年提高3.86%。

  同時,不少地方還通過糧食生産與文旅結合,延長産業鏈。

  酉陽花田鄉土地肥沃、光照好,産出的大米早在明朝時就是朝廷貢米。酉陽農技站副站長李君寶介紹,花田鄉依托花田貢米的品牌效應,建成了年精深加工2萬噸優質大米的加工生産線,推廣水稻+麻旺鴨種養模式,利用旅遊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遊,讓傳統農耕和鄉村旅遊共同發展,“每年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現在花田貢米供不應求。”

  梁平區安勝鎮龍印村有3000畝高標準農田,不但打造了高梁山有機大米品牌,還建起了石耕春景區,推出耕春節、萬石耕春·梁平農産品潮集。去年,龍印村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0余萬元。“我們端穩了糧食飯碗,又吃上了‘旅遊飯’。”村黨總支書記唐明昌説。

  數讀·重慶的糧與田>>>

  ●將制定統籌利用撂荒地的具體方案,比如對10畝以上集中連片撂荒地落實鄉鎮長包片責任制,引導復耕復種

  ●針對不同地域和地形地貌,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推薦了35個優質糧食作物主導品種

  ●組建10個種業科企聯合體開展育種攻關,培育了一批突破性新品種

  ●去年,全市優質稻品種推廣面積639萬畝,優質化率達64.66%

  數據來源:市農業農村委

  重慶日報記者 彭瑜 陳維燈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8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