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華全媒+|“心回家、人回鄉、力回引”——重慶豐都縣“新農人”的鄉村振興記事
2022年03月17日 18:02 來源: 新華社

  在重慶市豐都縣“山中來”農業觀光採摘園,負責人胡三中正忙著管理即將挂果的100多畝枇杷。“我給自己定了‘隨時隨地山中來,一年四季有果採’兩個目標,就是想讓遊客不同季節都能在我這裏採摘高品質水果。我有3個品種的葡萄、2個品種的草莓獲得了綠色食品證書,1到5月草莓香,6到10月葡萄甜,等枇杷冬季豐産後,我的第二個目標就實現了。”

  今年50多歲的胡三中學的是工業管理專業,原先在一家國企上班。2010年,因熱愛農業,他和妻子返鄉建起了採摘園。與高校技術合作、應用智能監控等設備……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如今他的採摘園年産值500多萬元,帶動10多戶村民就業增收。

  自詡“新農人”的胡三中感慨:“傳統農業往往靠天吃飯,鄉村産業振興必須借助科技力量才能提高附加值。我們還有一件喜事:女兒今年保送就讀果樹專業研究生,‘新農人’後繼有人!”

  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長江穿城而過,全縣80多萬人中有30多萬人在外務工,絕大多數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誰來種地?誰來振興鄉村?在豐都縣委書記張國忠看來,基層通過做好人居環境改善、基層設施配套等鄉村公共服務,能夠營造“心回家、人回鄉、力回引”的引才環境,讓更多熱愛鄉村、有見識有能力有資源的人返鄉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破解鄉村勞動力不足、産業不強的問題。

  行走在豐都縣的大山之中,像胡三中這樣的“新農人”並不少見。依托水庫建起濕地公園,一棟棟巴渝特色農房幹凈整潔,盛開的桃花、李花點綴其間,長江邊上的高家鎮建國村風景如畫。

  3月14日拍攝的重慶市豐都縣高家鎮建國村風光。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政府引進企業在村裏建了規模養牛場,農村環境整治帶來了遊客,這讓長期在外開貨車的51歲村民梁勇看到了商機,幾年前回鄉又當起了農民。種7畝多當地特色蔬菜藠頭、承包牛糞有機肥加工廠、辦農家樂,梁勇一年下來收入超過20萬元。“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引進了中藥材芍藥,我馬上要種幾畝,‘新農人’大有可為!”梁勇充滿信心地説。

  豐都縣山多地少,怎樣既保障糧食生産又提高群眾收入?因海拔高、日照充足,栗子鄉貢米曾在當地久負盛名,但多年來,由于水稻種植規模小、沒品牌,加上村民外出務工,鄉裏的梯田成了荒地。重慶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幫扶集團駐栗子鄉鄉村振興工作隊幹部楊硯翔説,種糧食和種經濟作物相比,效益相對較低,因此必須走規模種植之路。基于這種認識,工作隊聘請了農業專家指導培育“新農人”,加快發展優質大米産業。

  3月15日拍攝的重慶市豐都縣栗子鄉梯田。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50歲的村民焦永鴻擁有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這幾天正在給自己流轉過來的110多畝梯田安裝排灌、監控設施,為獲得有機大米認證做準備。“我種了一輩子水稻,這些年通過各種職業培訓,終于明白了現代農業該怎麼搞。去年我種水稻毛收入20多萬元,支付村民勞務費13萬元。明年如果拿到了有機認證,我的有機大米價格能翻一番。”

  森林掩映之下,栗子鄉金龍寨村梯田成片、農房古樸,當地正在大力發展農旅融合産業。駐金龍寨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第一書記何鵬告訴記者:“自去年以來,又有近20位外出務工村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機遇,返鄉創業成了‘新農人’。”(記者李勇、周凱)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8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