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2021年度新型研發機構認定結果近日發布,此次我市新增新型研發機構32家,其中新型高端研發機構9家、初創型23家。截至目前,我市共引進和培育新型研發機構179家,其中新型高端研發機構77家,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居西部第一。
此次新認定的32家新型研發機構中,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重慶郵電大學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重慶市綦齒齒輪研究院有限公司等9家單位為新型高端研發機構,重慶連芯光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真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單位為初創型新型研發機構。
從認定條件來看,要成為新型研發機構,必須邁過在職研發人員比例不低於機構總人數的50%、科研活動收入比重不低於經營收入的50%等“門檻”,以製造、生産、銷售為主的法人主體,以及單純提供技術服務而研發比重不足的企業,均不會被認定。
據了解,此次新認定的32家新型研發機構中,由重慶郵電大學和重慶仙桃數據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建的重慶郵電大學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科研人員佔比達94.20%,上一年度R&D佔比高達88.44%。
此外,該負責人還&&,認定要求機構必須為在渝註冊獨立法人,並鼓勵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靈活、運行高效的新機構。此次新認定的32家機構,從機構性質來看,企業類24家、事業單位類5家、民辦非企業類3家;從機構發起主體來看,高校發起9家、科研院所發起3家、企業發起20家,真正體現出有別於傳統科研機構的“新”。
“近年來,重慶堅持高質量培育和引導新型研發機構,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形成了突出研發職能定位、聚焦重慶産業需求、形成區域帶動示範等特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
據了解,在此次新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中,聚焦戰略新興産業的有27家,佔比達84%,排名前三的分別是生物醫藥、智能機器人、智能製造。這些新型研發機構對重慶産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正逐步顯現。
比如,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致力於打造集理論和技術原創研究、創新技術應用研究和創新免疫生物製品研發的高水準研究平台,已啟動部署原創基礎研究15項,技術轉化研究21項。重慶市綦齒齒輪研究院有限公司聚焦商用車智能化、電動化發展趨勢,着重解決商用車齒輪傳動關鍵核心技術,近兩年來獲批國家級項目1項、市級以上研發項目5項,獲得國家科技獎1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中,位於西部(重慶)科學城和兩江新區的有16家,佔比超過50%;位於各級高新區的有14家,佔比44%。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市新型研發機構擁有研發人員6047人,佔全市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總數的45.75%。其中博士及以上學歷人員1231人,引進高層次人才667人,柔性引進院士團隊14個,新型研發機構引育初見成效。
數據顯示,2021年,重慶市新型研發機構年度科研活動總收入預計將超過40億元,年度研發投入預計將達到21億元,增長20%以上。(首席記者 張亦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