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林苗苗)北京醫院日前宣布,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李宏義聯合院內外多學科團隊,歷經16年研究發現人體組織液存在長程流動,打破了傳統生理學對組織液只能局部擴散的認識。“人體組織液循環網絡”解剖學結構的發現有可能改變現代醫學的認知,後續研究將可能為諸多疾病的機制研究、以及基於穴位和經絡的治療提供更多新線索和新思路。
人體中存在大量的組織液,約佔成年人體重的20%,但迄今為止,國內外研究對組織液是否全身循環尚存疑問。在北京醫院的長期支持下,李宏義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清華大學、中科院計算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物理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單位,對此進行了長達16年的相關研究。
“父親擅長針灸,我自幼受到他的影響。工作後出於對祖國醫學、尤其是經絡的濃厚興趣,從2006年起,我在‘同位素經絡示蹤成像研究’的基礎上,採用醫學磁共振示蹤成像技術和高分辨率生物成像技術,在健康受試者、遺體標本和動物模型中進行了大量實驗。”李宏義介紹,研究發現,組織液流動網絡廣泛分佈在人體的靜脈和動脈外膜、神經和皮膚等部位的纖維結締組織中,並與人體四肢遠端的穴位相連接。
李宏義&&,這意味着在已知的血液循環系統、淋巴循環系統之外,很可能還存在第三種體液循環系統,即“組織液循環網絡”系統,其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功能有待進一步闡明。我們認為“人體組織液循環網絡”與穴位的關係密切,但並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經絡”,與經絡的確切關係還有待系統性的深入研究。
北京醫院副院長張烜在發布會上&&,這項原創性發現提示,人體內很可能存在一個龐大的組織液循環網絡,對於精細維持和調控沿途相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全面深入系統解析其中奧秘和功能,將重新認識和理解心血管循環系統以及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的生理學功能及其異常在疾病中的作用,展開全新的研究篇章。
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公示,北京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單位組成項目群承擔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原創探索計劃項目《人體組織液界面流動網絡的循環功能和結構研究》《基於同步輻射生物成像的組織液流動的微納結構研究》,以及《血管壁內組織液界面流動和循環動力學研究》等項目,開展與重大疾病相關的轉化醫學研究。研究重點是組織液循環與動脈硬化、神經退行性病變、衰老等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的關係,並發展相關醫學影像技術,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診療手段。
-
北京醫院李宏義團隊提出人體存在第三種體液循環網絡
北京醫院李宏義團隊提出人體存在第三種體液循環網絡。
-
“健康中國室內環境高峰論壇”發出關注室內環境健康倡議
由中華環保聯合會與戴森中國共同舉辦的“健康中國室內環境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召開,聚焦完善相關標準,加強源頭控制。
-
北京市休閒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記者24日從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北京市自2019年推出“京華鄉韻”品牌以來,不斷優化頂層設計、注重政策跟進、創新制度支撐、培育區域品牌,休閒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
中國科技館主題巡展揭秘科技冬奧
昨天,小觀眾體驗中國流動科技館“燃冰逐夢”主題巡展的項目。該展覽是中國科技館基於科技部“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冰雪運動推廣普及關鍵技術産品研發及示範”項目的階段成果舉辦的。
-
北京新增5例京外關聯本地確診病例和1例無症狀感染者
昨天,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通報:10月23日12時至24日15時,本市新增5例京外關聯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1例京外關聯本地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現住豐台區怡海花園,10月19日作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