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川農大水稻所獲1350萬獎勵經費,不算多
2017-07-05 08:37:12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獲得成果有時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因此對科研經費投入除了需要科學管理外,不能對科研成果的轉化操之過急。

  據悉,6月29日全球頂級學術期刊《Cell》線上發布了以四川農業大學為通訊單位、陳學偉為通訊作者、李偉滔為第一作者的論文。次日,川農大官網刊出《學校獎助陳學偉研究團隊1350萬》的消息,迅速在網絡上演化為“一篇《Cell》論文值不值1350萬”的討論。

  7月3日,論文作者之一、川農大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回應:1350萬中只有50萬元是獎金,50萬元是一次性資助的科研經費,1250萬元是分5年資助的科研經費。

  如此看來,這1350萬真不算多。

  從重要性來看,研究團隊研究的是水稻的天然變異位點——編碼C2H2類轉錄因子的基因Bsr-d1的啟動子,其可以有效提高對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為防治稻瘟病提供新的路徑。如果深入研究,未來既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又不會對産量性狀和稻米品質産生明顯影響,因而應用價值巨大。

  其次,從該校科研經費投入來看,這1350萬也並不算多。根據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發布的《2016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川農大在全國僅排126位,為2.13億元。按李平的解釋,1250萬元是5年的科研經費,平均每年250萬元。如果川農大未來每年獲得的政府科研資金不變,還是2.13億元,則這一項目僅佔1.17%。

  中國的科研經費持續增長的背景下,一個研究團隊的重要項目一年獲得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資金也是常事。國家統計局《2015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透露,2015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4169.9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每人平均經費支出為37.7萬元。川農大水稻所項目團隊人數不清,僅按10人計,每人平均研究經費也不過25萬元,這比全國平均水準還低,與清華大學2016年每人平均科研經費922448元更是有很大差距。

  中國的科研經費投入最受質疑的是,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一個廣泛引用的數字是,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但發達國家在40%以上。科研經費的投入使用和成果産出之間的關係比較復雜。極少的科研投入能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絕大部分達不到,有的甚至得到的唯一結果是失敗經驗。對此,其實不用太著急,因為中國的科研經費是在近幾年才逐步水漲船高。獲得成果有時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因此對科研經費投入除了需要科學管理外,不能對科研成果的轉化操之過急。(張田勘)

+1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華盛頓舉行獨立日遊行
    華盛頓舉行獨立日遊行
    秦嶺藥子梁羚牛成群
    秦嶺藥子梁羚牛成群
    清涼一“夏”
    清涼一“夏”
    “絕壁畫廊”巫山小三峽盡展南國綠意生機
    “絕壁畫廊”巫山小三峽盡展南國綠意生機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126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