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星空心明凈,翻山越嶺到四坪”“魚池村是個好地方,青山綠水雲海茫茫”……4月25日,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迷蒙細雨中,人才驛站裏歌聲繞梁,一室暖融。
這一天,重慶市巴南區東溫泉鎮魚池村代表團來到四坪村,雙方分別唱響自己的村歌《雲上魚池》《雲四坪》。伴隨着婉轉悠揚的歌聲,作為全國首個“四民”村莊的四坪村與重慶首個“四民”村莊魚池村,結成友好村莊,完成了一場跨越1600公里的雙向奔赴。
“在這裡,人人都是藝術家”
一個位於東南沿海,一個地處西南山區,讓兩個村莊走到一起的“四民”村莊,究竟有着怎樣的意義?村歌唱罷,雙方圍坐一桌,交流中,答案慢慢浮現。
“我們四坪村過去人口外流,村落凋敝。全靠引入大學教授、文藝工作者、設計師等社會各界力量,實現各種要素回流,才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四坪村支部書記潘家如口中的這些各界人士,就是“四民”。
這一探索始於2017年。為了拉動“空心村”發展,四坪村在屏南縣支持下,大膽創新,引入了一些有想法的藝術家到村裏,用藝術活化鄉村的村容村貌、風土人情。這些獨具“文藝范兒”的創作通過網絡傳播,很快吸引了城市藝術青年前來打卡。
遠離城市喧囂的鄉間生活,讓其中一部分人留了下來。他們在村裏開始了創業,成了“新村民”。
在四坪村,看到這些年輕人開拓的咖啡館、奶茶店、陶瓷工坊、民宿、啤酒坊、畫室等各種空間,魚池村代表團驚嘆,“在這裡,人人都是藝術家!”
漸漸地,村莊的變化引起了更多社會力量的注意,他們結合自身工作給四坪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成了村子的“榮譽村民”“雲村民”,再加上“新村民”和原住民等“老村民”,“四民”村莊就此形成。
全國“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也是四坪村的“榮譽村民”之一。座談期間,他給予這種模式高度評價,“群眾中蘊藏着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極大積極性,引領他們發揮智慧和力量參與到鄉村建設中,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就是在走群眾路線,路子就對了!”
2022年,這一模式也被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帶進了巴南區魚池村。
“讓更多人共創鄉村”
身處變化中的村莊,“四民”代表們各有感受。
“‘雲村民’這個身份,就是一把鑰匙,給我開啟了一扇門。”四坪村雲村民、“愛故鄉書吧·四坪店”主理人歐陽芬説,“四民”村莊建設,讓她從一個村莊的小切口重新認識鄉村,並從中發現了村莊的更多可能性。
在歐陽芬眼裏,從五湖四海來到四坪村的年輕人,在這裡發揮自己的特長,共同為一個村子做些什麼,而村子的包容性,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我也讓身邊人認識到,選擇到鄉村生活並不是‘躺平’,而是對未知的探索,對自我的探尋。這其實是一個打破對鄉村偏見的過程。”
在“四民”探索剛起步的魚池村,新村民、重慶鄉雲服務社負責人唐超&&自己正朝着鄉村建設的理想奔跑。
“魚池村是一個很普通的村子,我就想看看憑藉自己所學,能不能為這樣的村莊在鄉村振興方面做一些探索。”從四川到重慶,唐超説,吸引他來到魚池村的正是因為“四民”村的創建。
當時,魚池村為了團結“老村民”的力量,組織村民眾籌創作了《雲上魚池》村歌,歌聲中傳遞出的精氣神打動了唐超。
“這次來四坪村學到了很多,我還要思考怎麼進一步聚合多元力量,讓更多人一起到魚池共創鄉村。”唐超説。
“讓‘四民’村莊可複製、可推廣”
“我們兩村很相似,都有土木結構的房子,都有村民在做竹編。”“我們兩個村都是山區,村歌裏都唱到山、水,現在又都建成了‘四民’村莊。”在交流中,大家紛紛對接下來的“友好村莊”建設充滿期待。
“我們感受到了魚池村發展的熱情,這次活動是我們交流合作的起點,今後一定要不斷深化合作,拓寬合作領域,共創鄉村美好未來!”
“這次來四坪村就是找對了朋友,看到四坪村的發展,我也增強了對魚池村發展的信心,今後大家要多走動,把‘四民’村莊做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
加強合作,從人員互相融入開始。活動現場,雙方進行了“四民”身份互認,並簽署了締結友好村莊協議書。合作內容中明確,將在未來發展中建立信息互換、資源共享等機制,並每年至少舉辦一次交流活動。
“雙方鄉村建設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作為促成此次合作的“媒人”,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的潘家恩説,今後將積極組織雙方,有針對性地在“四民”村莊建設、鄉村旅游發展、農副産品加工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相互學習和借鑒對方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進鄉村産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等工作。
重慶日報記者 栗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