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南坪會展中心,參展商推出的川劇變臉表演精彩紛呈。特約攝影 鐘志兵 攝/視覺重慶
河南駐馬店香包製作技藝、貴州苗繡製作……4月8日,重慶日報記者在第十一屆重慶文博會現場發現,全國各地的非遺項目和相關産品扎堆亮相,不少非遺産品受到觀展市民的追捧。
“壽桃耳朵、金瓜眼睛、葫蘆鼻子、麥穗嘴巴……一隻布老虎的身體往往要用9種色彩來完成裝飾。其中,我們放置了白術等中藥材,有殺菌、驅蟲的功效。”當天上午,河南駐馬店展位前圍了不少市民,他們三三兩兩地拍照,等待着一個手工布老虎的誕生。而河南駐馬店香包技藝傳承人王彩紅則一邊用針線縫製布老虎,一邊給市民介紹當地的市級非遺項目——香包製作技藝。
在貴州展區,記者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一位身着苗族服裝的女子端坐在繡棚前,手中的絲線時而上下飛舞,時而縱橫交織。飛針走線間,蝴蝶與龍的圖案雛形漸顯。
記者在現場觀察到,為了吸引人氣,推廣各自的非遺項目和相關産品,各參展商也是妙招頻出。比如,永川展區,永川非遺“敬氏皮影戲”傳承人敬新春在現場講起他的傳承故事;佛山展區,獨具特色的醒獅文創産品,吸引了不少帶着孩子的市民駐足體驗……
“此次來文博會,我發現大多數展商在介紹他們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時,不再是以往簡單的解説和介紹,而採用現場演示的方式,向市民還原製作過程,有的甚至還讓市民參與其中。”佛山展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採用現場製作的方式推廣非遺,不僅可以讓市民對“非遺”項目更加了解,也有利於進行相關的文化、經濟推廣。
“原來我一直覺得非遺産品離我很遠,逛了文博會才知道,非遺産品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貴州展區花2000元購買了一套苗繡作品的市民陳蘭説。
“她所買的作品是我們貴州苗繡中的典型代表。其中,蝴蝶和龍的圖案代表着吉祥如意。”貴州苗繡非遺傳承人廖蘭英對記者説,因為擔心物流耽誤時間,她繡制的很多展品都是自己直接帶來的。“我們想通過各具特色的展品,給大家展示苗家文化的風貌。”
看到不少人在展區前駐足,廖蘭英心裏暖暖的。“重慶文博會上,還有不少省市負責文化推廣業務的相關負責人來到現場與我們溝通交流,這對於我們來説是很好的交流互鑒機會。”廖蘭英説。
記者 劉一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