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雲陽:培育勞務品牌 做大富民産業

  核心閱讀

  近年來,重慶市雲陽縣大力發展“雲陽面工”勞務品牌,統一品牌標識和生産標準,不斷提升職業技能,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夜裏3點,農貿市場裏一個雲陽面工的鮮面坊,早已是燈火通明。攪拌、和面、壓面、切割……天還未亮,一根根鮮面被打包完畢,裝上配送摩托車,從雲陽人的面坊,送往各地面館。

  自上世紀80年代起,雲陽人背着行囊和傳統面機外出以麵條加工為生。今天,雲陽人開辦的家庭作坊和加工廠已遍佈各地,雲陽面業年産值600多億元,佔鮮面銷售市場的70%。

  近年來,重慶市雲陽縣大力發展“雲陽面工”勞務品牌,帶動就業20余萬人,佔全縣勞動力人口近1/4。

  註冊品牌商標

  促進規範發展

  “我們雲陽面工能有今天,全靠這一個不起眼的面機。”説起雲陽面工的發展史,雲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科科長崔作明頗為感慨。

  80年代,以江口、魚泉、沙市一帶為代表的雲陽人在外地務工時,發現以麵食為主食的北方,當地卻少有麵條加工坊,居民大都食用自己加工的手工面。

  而彼時的雲陽面工已經大量使用壓面機,通過手搖轉動,將和好的面碾壓成片狀,然後經壓面刀切割成條狀……麵條製作進入半自動化生産模式,省時又方便,這讓雲陽人嗅到了商機,在雲陽的魚泉、江口等地,不少青年開始購買面機外出開面坊。

  “雲陽面工凌晨兩點多就要起來開始做面,5點鐘就要開始往鄰近面館送。一輛小小的摩托車上又載貨又載人。”崔作明告訴記者,就是這樣晝夜顛倒的作息,吃苦耐勞的雲陽面工們將生意越做越大,初步形成了“雲陽面工”勞務品牌,也成就1輛三輪車、1對夫妻、5袋麵粉,3個月就變成萬元戶的傳奇。

  早期外出闖市場的面坊老闆們,挑起了傳幫帶的大梁。通過父帶子、師帶徒等方式,把家鄉的麵條機和加工技術帶到外地。在一代代面工的摸爬滾打、口傳心授下,挂着“重慶鮮麵條”“川東切面”等招牌的鮮面坊在各地發展起來。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有品牌才有標準、才有競爭力。”雲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向青松告訴記者。為此,雲陽按照“政府搭&、市場唱戲”的思路,註冊“雲陽面工”特色勞務品牌。

  “下一步,我們還將盡快研究建立鮮濕面行業標準,提高行業標準化水平。”向青松告訴記者,政府引導雲陽面工中有影響力的從業者,牽頭成立了雲陽面業協會,統一設計品牌標識、統一産品生産標準、統一規範市場競爭,實現面業發展組織化、規範化、規模化。

  同時,雲陽縣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等渠道,採取勞務輸出、就業轉移等方式,鼓勵有一定制面技能的貧困群眾到相關地區創業就業,進一步推動了雲陽面工在各地發展。

  如今,雲陽人已開辦麵條加工企業5.6萬多家,從業人員20多萬人,佔雲陽縣勞動力總數近1/4。

  培訓勞動技能

  幫扶群眾就業

  接到母親的電話時,今年44歲的何希洪正在廣東東莞某玩具廠流水線上做組件。年過七十的母親重病,沒法照料正讀高中的女兒,希望夫妻二人能回雲陽。

  何希洪有些猶豫,如今夫妻二人一個月能攢4000多元。無技能無學歷傍身,回家鄉後,誰來賺錢?

  一籌莫展時,重慶市五一技師學院雲陽教學點副校長唐益祥找上了門。原來雲陽縣人社部門針對貧困戶舉辦面工培訓班,培訓內容有鮮面加工、特色面加工、中式面點製作等。培訓學校不收培訓費,還免費提供食宿,何希洪立刻報了名。

  在重慶市五一技師學院,培訓班面工師傅從每一個製作環節開始教,攪拌、加料、和面、壓面、煮麵……搭配學校各式制面用具,何希洪很快便熟練掌握了麵條製作的各道工序。

  20天培訓結束後,何希洪順利通過考評,取得了重慶市雲陽面工職業技能培訓合格證書。如今,何希洪夫妻二人就在雲陽縣城持證上崗開起面館,一個月能賺近1萬元。

  “為了切實提升面工技能,人社部門全程跟蹤教學過程,落實三方機構開展技能鑒定評價。”向青松&&,未來還爭取將雲陽面工納入國家專項技能,制定職業技能標準,提高培訓層次,為雲陽面業發展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我們還定期舉辦雲陽面工職業技能大賽,選拔面業製作大師。”日前,由雲陽縣總工會、縣人社局、雲陽面業協會承辦的“雲陽面匠”職業技能大賽圓滿落幕,近百名制面技術工人的高超技藝展示了雲陽面工的新形象。

  “面業加工經營成本低、收入穩定、方式靈活,能幫助困難群體就業創業打下技能基礎。”向青松告訴記者,2019至2021年,雲陽縣開設面業加工培訓班50余期,培訓脫貧人口近4000人。

  升級製作工藝

  增強競爭實力

  自80年代起,雲陽面工用面機創造出輝煌。然而,現代化産業競爭更加激烈,國內面業生産巨頭持續拓展市場,雲陽面工面臨着全新挑戰。

  “雲陽面工工廠化的生産企業比例較小,大多數是小規模家庭作坊,集中在各地農貿市場,按前店後廠的模式經營。”向青松告訴記者,要把雲陽麵條産業做大做強,為雲陽面工提供産業支撐,就不能只依靠一台小小的麵條機。

  技術升級勢在必行。“我們提出了就業創業五年行動、萬人返鄉百億創業等計劃,鼓勵面業成功人士返鄉創辦加工企業,帶動本地群眾就業。”向青松説。

  雲陽面工鮮面只能現吃現做,掛麵含水量低更易於儲存運輸。因此,從鮮面到掛麵,成為升級到規模化生産的雲陽面工的共同選擇。

  2003年,雲陽縣政府創建了返鄉園,並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吸引在外創業成功的面工回鄉反哺。2008年,面工馮小艷返鄉創業,從小設備到萬噸加工智能化,目前已發展成總投資3900萬元,集種植、加工、銷售、倉儲服務、“三農”服務一體化的民營企業,年産值6000多萬元。

  無獨有偶。作為首批外出打拼的雲陽面工,陳紹全2016年受雲陽政府邀請返鄉創業。走進重慶陳大毛面業發展有限公司工廠,一套全自動的機器平穩高效運轉,經過和面、壓片、切條、截斷多道連續性的工序後,小球藻面、益生元面、富硒面、辣木面……各種添加不同營養元素的麵條源源不斷生産出來。

  “為了提升競爭力,我們聯合西南大學食品科學院等院校,研發了菊芋面、小球藻面等各種新産品。”陳紹全告訴記者,“還引入全自動流水線,以往每小時只能産300斤左右的麵條,如今每小時可産1噸至2噸不等。”如今,陳紹全每年平均投入100萬元搞研發,建設備、提工藝,現在年生産能力2萬噸,帶動本地群眾41人就業。

  近年來,雲陽縣培育出3家産值及銷售過億元的加工企業。雲陽面工們回家鄉開辦工廠,為本地群眾帶來不少就業機會。

  “以前在外地工地做散工貼補家裏,如今在家裏就能賺到錢了,工廠也比工地輕鬆。”重慶陳大毛面業工廠工人熊孟琼一邊給麵條打包裝,一邊告訴記者。她已經到廠裏工作3年多了,每個月有4000多元工資,休息日還可以照顧兩個女兒,實現賺錢顧家兩不誤。

  雲陽縣還積極推動企業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關係,對傳統生産技術和生産方式進行全方位改造升級。“我們與河南工業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在雲陽建立了‘中華麵食研發基地’,開展科技攻堅項目,提升雲陽麵條産業市場競爭力。”向青松説。

  目前,雲陽面業加工正逐步成長為全縣經濟支柱産業、就業創業民生産業。

  記者 王欣悅

編輯: 陳雨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8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