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走進農本調查戶:看小賬本如何助力鄉村發展
2022年12月06日 14:01 來源: 華龍網

彭福榮和他的農調筆記本。重慶市發展改革委 供圖

  國家農産品成本調查開展至今,已迎來70周年。

  從2008年起,重慶市豐都縣承擔起中秈稻、玉米、散養生豬、油菜籽、青菜頭、桑蠶繭等多項農産品成本調查的任務。

  這項任務持續開展的背後,離不開一代代農本調查戶。他們總是手握一支筆、一本登記簿行走在調查一線,用點點滴滴的平凡記錄,書寫着不平凡的每一頁賬本。今天,讓我們跟隨豐都縣農産品成本調查戶的腳步,看小賬本背後的故事。

  翻開彭福榮那本泛黃的筆記本,裏面工工整整記載的是每日的農業生産日常,如:2022年3月1日,購買了敵克松(農藥)1包,花費4元、購買福戈愛苗(農藥)6包、花費60元,以及購置1公斤基香優801牌雜交水稻種子,花費120元;3月6日,自己一人鏟田坎、搭田坎,用了3小時;2022年共種植中秈稻1.5畝……這一記,就是15年。

  彭福榮,豐都縣社壇鎮德盛村7組村民,年逾古稀的他,已擔任農産品成本調查戶15個年頭。“年輕的時候,我是一名會計,對於記賬這個工作我完全不陌生,打打算盤,三下五除二,這筆賬就算出來了。做農調工作以來,我也都習慣於做到心中有數”。

  “什麼時候尿素價格低?”“尿素價格為什麼變?”對於這些問題,豐都縣包鸞鎮花地堡村的村民最喜歡問李德剛,作為一名農調戶,他對這些問題都能清楚詳細的解釋,是村裏頭的信息達人。

  這源於他多年積累的好習慣,他密切關注農資市場,十餘年來,每逢趕集都要到農産品銷售商、肥料銷售商那兒坐一坐,交流詢問市場價格變動情況。“一談到趕集,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起背背簍,而我的第一反應卻是要帶上一張紙(調查表)和一支筆”,“幹一筆,記一筆”已然成為李德剛的生活日常。每道工序涉及到的名稱、規格、計量單位、數量、使用面積、價格等,李德剛都如實記錄在冊,並對每個基礎數據逐一核對,確保原始數據真實、準確、及時、完整。

  年僅35歲的許利川是豐都縣社壇鎮踏水橋村的一名村民,也是豐都農産品成本調查隊伍中最年輕的一員。許利川在大學畢業後便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毅然決然地選擇與妻子返鄉創業,從去年開始承擔青菜頭的調查任務。

  “雖然在這個隊伍中我還是一個‘小鮮肉’,但是在某些領域我想我還可以算得上是一枚‘老臘肉’,能和我們鎮其他農調戶之間各取所長。”他打趣地説道。“他們擅長種植經驗,我便想辦法拓寬銷路,利用互聯網提高農業知識,他們精於用筆詳實記錄,我便專攻電腦錄入和分析調查數據。”這樣“一唱一和”,為豐都縣農産品成本調查注入了新鮮血液,也讓工作方法得以創新。

  許利川定期會召集其他農調戶在自己的院壩裏坐一坐,一起交流農本調查經驗,此外,他還會與歷年市場價格作對比,幫助大家計算盈虧狀況。“得益於農本調查這項任務,能夠讓我及時掌握青菜頭的市場供求情況及價格規律,適時地調整生産,帶領大家致富。”許利川總結道。

  近年來,重慶市農業農村發展成效喜人,這背後,離不開農本調查戶們在田間地頭的默默耕耘和記錄,小小的數字裏凝聚着他們敢擔當、敢作為的精神。正是他們的辛勤勞作和付出,為豐都縣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趙穎竹/文

編輯: 陳雨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8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