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潘小超打工記

  新華網重慶11月19日電(劉剛 曹妤)這是一個走出鄉村又回到鄉村的故事。

  2008年夏天的一天,天濛濛亮,潘小超與父親潘光華在溫泉鎮一個叫矮岔口的地方,等待著一輛長途臥鋪客車發車,周圍擠滿了扛著大包小包的鄉親,他們有同一個目的地——河北石家莊。潘家父子,是這支打工大軍裏普普通通的兩個人。

  重慶東北部的開州(原開縣),高峰時期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外務工,因此被稱為“中國打工第一縣”。

  石頭縫裏刨食

  潘小超是開州區譚家鎮人,上頭還有一個姐姐,一家四口靠種地為生。説是種地,實際上卻是在石頭縫裏刨食——潘小超家所處的花仙村山高坡陡、地塊零碎、水土流失面積大、石漠化嚴重,土地往下幾釐米就全是灰褐色的石頭。當地人曾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亂石旮旯地,牛馬進不去,耕種幾大坡,收入兩小籮。”

  一家人勒緊褲腰帶,日子依舊緊巴巴。一天,在河北打工的舅舅給父親打來電話:“河北這邊開館子找得到錢,你跟小超一起來吧。”

  外出打工,這個念頭其實在父親心裏已經醞釀很久了,因為村子裏大部分人都出去了,只留下一眼望不到頭的荒地和那些走幾步路就會喘口氣的老人。“父親丟不下家人,總覺得人走了,家就沒了。”潘小超説。

  但每年過年,看著開著小轎車回村的“城裏打工人”穿著光鮮亮麗,一躍成為村民口中的“老板”,説不羨慕是假的,再加上兩個一天天長大的孩子和光禿禿的家,潘家父子還是隨了大流,成為了開州百萬外出務工者中的一員。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長途汽車一路搖搖晃晃,早上八點出發第二天下午到達,途經湖北利川時,乘客下車休息,潘小超發現自己的腿已經腫得穿不了褲子,父親替自己揉搓著浮腫的小腿,眼裏滿是心疼。但年少的潘小超一點都不覺得苦,他覺得舅舅口中描繪的世界,一定精彩無比。

  兩個多月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北方汽車專修學校旁的一個夜市,重慶雞湯砂鍋米線(一絕)開張了,沒有固定的攤位,父親的三輪車蹬到哪,攤兒就擺到哪。

  “土雞砂鍋整條夜市就我們一家賣,生意好得不得了,第一年就有七八萬收入。”眼看著生意越來越好,2010年,父子倆租下了夜市附近一個門面,擺了40多張桌子,把母親和姐姐都接來了河北。

  米線2塊5一碗,一天收入能到五六千,因為店裏人手不夠,潘小超練就了一身絕活:雙手提四個滾燙的砂鍋送餐,一路得小跑著,收到顧客給的現金,騰不出手就別在褲腰帶上,掉了都不知道,經常要顧客提醒才發現。

  這邊潘小超忙得腳不沾地,十幾米外,開州老鄉開的烤魚店葉門庭若市。“光我知道的就有100多個開州老鄉在這兒開飯館,生意都不錯。”潘小超回憶。

  2013年,央視《新聞周刊》專門做了一期“開縣,生活在別處”的特別節目,講述遍布五湖四海的開州人在北京開館子、上海拆房子、廣東建廠子、海南造房子、新疆包場子,造就了獨特的“五子登科”現象。

  開州人用他們的勤勞在城市開避了一塊新天地。

  石頭山上長金子

  遊離在大城市“邊緣”,終究沒有根,眼看潘小超馬上到了可以成家立業的年紀,2013年,一家人終于下了決心——回家。

  揣著開餐館攢下的幾十萬元,再次回到家鄉,那年潘小超19歲。

  自家的100畝田地因為常年沒人打理草已經長得有人那麼高。

  “回來幹啥?”潘小超一度迷茫了。

  2014年,潘小超迎來了人生第二次轉折點。

  這年,市裏組織“青年農場主培訓”,潘小超作為譚家鎮唯一人選,與90余名重慶市內的返鄉青年一起坐在了重慶社會主義學院的講習班上。

  在這裏,他們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産理念和技術。“種地不是埋頭苦幹,還要抬頭看看。”農學專家的話深深印在了剛滿20歲的潘小超腦海裏,他頭一次覺得,原來種地也是門大學問。

  還是那片石頭山,潘小超這次回來,卻看到了滿山的金子。

  以往,村民都是與石頭爭土地,見縫插針種莊稼,收成卻很少。潘小超另辟蹊徑,石頭山不適宜農作物生長,但是卻可以種果樹——

  譚家鎮海拔在400米到550米之間,適宜果樹生長;山上多石塊,透水性好,在水澇季節不易受災;多山地陡坡,陽光充分照射,結出的果子格外甜。

  就這樣,潘小超用積蓄承包了360畝果園,又先後修建蓄水池和生産便道,安裝管網,誓要將石頭山打造成“花果山”。

  2018年,硬化公路修到了家門口,順豐和圓通兩家快遞網店也在幾公里外設置了站點,潘小超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做起了電商,年收入能達到150多萬元。

  3月份到5月份沃柑,6月份春桃,七八月份李子,10月份冬桃,11月份紅心柚,潘小超的果園四季豐收,農忙時就請周邊村民來打理,也帶動了周邊24戶農戶一起致富,戶戶年均增收達2.3萬元。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開州區返鄉創業人員約8.3萬人,返鄉創業實體近3.5萬戶,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率超50%。

  “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區裏也為我們這些返鄉人士提供土地補助、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大夥兒返鄉創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我相信,會有更多的開州老鄉帶著技術和經驗回家,為家鄉創造更多的財富。”潘小超説。

編輯: 歐陽虹雲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8112913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