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是合川優勢體育項目,曾多次在全國比賽中拿到優勝。圖為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一日,比賽隊伍在激烈角逐。(資料圖片)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8月6日,在黔江區太極鎮李子村,“鄉村振興杯”籃球邀請賽現場。
李子村是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去年底,該村建成了金雞壩文體活動廣場,滿足村民文化體育生活需求。特約攝影 楊敏/視覺重慶
11月4日,奉節縣公平鎮武術分會的隊員在院壩練習夔龍術。記者 顏安 攝/視覺重慶
9月29日,城口縣修齊鎮枇杷村舉行農民趣味運動會。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第二屆重慶銅梁中華龍燈藝術節上,由農民參演的火龍表演熱烈激情。(資料圖片)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前段時間,一南一北兩個村莊火了。
一個是貴州省黔東南州的&盤村,因為舉辦“美麗鄉村”籃球賽刷屏,被網友們稱為“村BA”;另一個是河北省張家口市的玉狗梁村,一群留守老人自創鄉村健身瑜伽而走紅,被稱為“中國瑜伽第一村”。
有人評述,“村BA”的火爆是偶然中的必然,折射出農村地區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強烈需求。的確,溫飽解決了,腰包有閒錢了,農村群眾自然更有精神追求。於是,根植鄉土、底蘊深厚的鄉土體育運動,便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山城重慶,富有特色的巴渝文化、峽江文化等同樣孕育出不少充滿了參與感、凝結着濃厚鄉土之情的體育運動,這裡有粗中有細、剛中帶柔的傳統武術,有龍旗漫卷、百舸爭流的龍舟比賽,還有鐵水金湯、濃烈狂放的舞“火龍”,極具地方特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為鄉土體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村BA”式的鄉土體育,在巴渝大地如何出圈?
多一個球場,少一個賭場
11月4日清晨,周遭還是一片漆黑,偶有幾聲鳥叫蟲鳴劃破空氣中的寧靜。被一陣急促的鬧鈴聲吵醒後,萬義輝伸了個懶腰,翻身起床。
萬義輝有兩個身份——工作時間,他是奉節縣報國路小學的體育老師;課餘時間,則是極具重慶地方特色的夔龍術的傳承人。
奉節縣是“全國武術之鄉”,舊時為古夔州,是川東重鎮,南來北往的江湖中人,在這裡融合出了“夔龍術”。夔龍術有游龍之勢,配以“夔龍掌”和“夔龍拳”這種剛猛的招式,氣勢凌厲非凡,還有“八陣碧波拳”等綿裏藏針的技法,粗中有細,剛中帶柔。
這一天是萬義輝到鄉鎮傳授技藝的日子。約莫一個小時車程後,他抵達了目的地,和已到達的練習者交流寒暄了幾句,便擺好架勢練開了——奔江式、拋袖出爪、降龍伏虎、追風三拳……一招一式,教學皆認真。
記者發現,近20人的練習隊伍基本上為中老年人,他們身着白色的長褂,雖上了年紀,但精神飽滿,氣勢很足。
“過去可不完全是這樣。”“領武”的公平鎮武術分會副會長毛鳳鳴笑道,自己以前閒暇時喜歡打點小牌,久而久之,腰腿酸疼,兩眼昏花,尋了許多醫生都效果不好。大約10多年前,她遇到了來公平鎮推廣和傳授夔龍術的萬義輝,便跟着練習直至現在,“腿腳也不疼了,眼睛也看得清楚了,爬長龍山(當地的一座高山)比小夥子還快。”
體育,一是磨練意志,二是強筋健骨。就以練武來説,每天堅持四五點早起,在晨氣向東時練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長此以往即磨練了心志又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按照練功人的説法便是——“氣血足了,身體自然好了”。
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積極向上,能夠感染很多人,提升群眾精氣神。在基層,“多一個球場,少一個賭場”的經驗屢試不爽。
萬盛經開區青年鎮青年街社區75歲的老人吳光竺原本經營着一個茶館,自己也喜歡打牌。他跟着別人跳健身操、慢走後,感覺神清氣爽,現在健身成了主業,茶館反倒成了副業。
“閒的時候,村民不是睡懶覺就是打牌。現在村裏辦起了運動會,大家都想上去動動身板。”涪陵區藺市鎮永安村村民李小飛説,從“賭場”走向籃球場,體育運動帶來了鄉風文明。
娛樂功能大於産業功能
在一些從業者眼裏,鄉土體育運動雖面臨着良好的發展機遇,但仍有許多“攔路虎”。
1989年,萬義輝的父親萬漢奎在奉節縣城開了一家夔州武館,“最多時會員有幾百人,我們按照每人每月20元的標準收學徒。”萬漢奎回憶。
好景持續了10來年,搬到新城後,人們的居住分散了,工作節奏也越來越快,練的人越來越少,即便是不收費,來武館報名的人也沒幾個。他們把目標範圍擴大到各鄉鎮,加起來也只有不到100人。
奉節縣城越來越繁華熱鬧,夔州武館卻越來越不起眼。每每經過人頭攢動的跆拳道館、瑜伽館時,萬義輝心裏萬般不是滋味。
“為何外來的和尚好唸經?”43歲的萬義輝不是沒想過這個問題。左思右想,得出的結論是,文化植入+宣傳營銷的結果。
營銷,對於萬義輝這個“粗人”來説並不在行。他能想到的就是多參加比賽,擴大知名度,但囊中羞澀,“平時縣裏沒有下撥資金,遇到有比賽臨時撥一點,不多,可能還要自己貼一點。”
同樣的困境,知名度較高的合川區龍舟隊也深有體會。龍舟是合川優勢體育項目,曾多次在全國比賽中拿到優勝。其依託的,很大程度上是廣泛的群眾基礎。
從記事起,雲門街道鐵家村村民鄭江鈴就看著父親去龍舟隊訓練、比賽,“那時候家裏窮,比完賽可以得一個雞蛋或一個麵包,貼補家用。”
後來,鄭江鈴繼承了父親的衣缽,還成為了合川區龍舟女隊隊長。“我們現在每年要集訓9-10個月,時間跨度為春節後到11月,這段時間基本上管不到家裏。”她告訴記者,訓練分為水上和器械,強度不小,但補貼只有160元/天,且沒有養老、醫保等。
合川區龍舟隊男隊隊長李貴坦言,41歲的他出去找零工,收入肯定比現在高,之所以堅守了這麼多年,“全憑熱愛”。
但用這個待遇去招攬新鮮血液,李貴就屢屢碰壁了,“很多不錯的苗子,都因為待遇問題不願意來。”他説,自己當然也有一些出路,還是出於對龍舟的喜愛而留了下來。
區隊如此,鎮街隊伍更是艱難。在合川,沿江鎮街一般都組織了龍舟隊,然而因資金問題,訓練很不規範。雲門街道金灘村村民劉梅是當地龍舟隊的一員,但她上一次訓練要追溯到兩年前,“船也沒得,補貼又少,都是拖家帶口的人,誰願意去嘛?”或許是看出了記者的吃驚,她補充解釋道。
將體育産業作為轉型支柱産業的萬盛經開區,面對資金問題同樣犯難。“這麼多設施都壞了,修也沒人修,換也沒錢換,啷個鍛煉嘛!”10月26日,記者在萬盛經開區青年鎮採訪時,正巧看到一位來健身的村民,他有些不滿。
對此,萬盛經開區體育發展中心群眾體育部部長石福磊心裏苦澀,“群眾鍛煉的需求越來越大,壞掉的設施越來越多,但每年的財政資金只夠維修一兩個鎮街的設施,只能輪着來。”
鄉土體育應怎麼“+”?
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城鎮化進程的提速發展,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都讓農村群眾的閒暇時間越來越多,讓本就扎根鄉土、世代傳承的傳統體育運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跨界與融合成為發展趨勢的今天,鄉土體育應怎麼“+”?
合川區龍舟隊教練尹大倫寄望於多參加比賽,“現在龍舟已經成為了亞運會項目,這對我們是個大好消息,多打比賽多出成績,肯定能吸引來贊助商,就能減少一點對財政的依賴。”
奉節的探索是,將夔龍術改造為課間操,讓全縣中小學生都參與進來,從而擴大群眾基礎和影響力。2016年,萬義輝結合學生身體特點,精心編排了中、小學夔龍術操各一套,並於2017年秋季在部分中小學進行試點,達到強身健體,傳承、弘揚武術文化的目的,“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這樣也可以解決後繼無人的問題。”談及這個做法,他如是&&。
銅梁把龍舞演藝、龍燈彩扎與村民的務工就業緊緊結合起來。首先是演藝産業,政府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興起了35支民間龍舞藝術表演團隊,龍舞演藝每年能為銅梁區帶來6千萬元到8千萬元的收入,平時務農、閒時當演員的農民已超過2000名。其次是龍燈綵燈産業,該區先後建成6個銅梁龍燈彩扎基地、1個龍燈彩扎扶貧車間及1個龍燈彩扎廠,促進彩扎産業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發展,不少村民成了手藝人。
“賽事試水—頂層設計—築巢引鳳—産業帶動。”石福磊對記者談起了自己的看法,“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的宣傳效益,很難用具體數字來衡量。”
萬盛也是這麼做的:在賽事方面,近五年承辦市級以上體育賽事40多次,促進了體育旅游及相關産業發展;同時,建成了黑山谷國際青年戶外運動中心、萬盛石林國際科技體育(定向運動)賽訓基地、涼風·夢鄉漁村國際垂釣中心等10個具有較大規模的體育旅游綜合體,以&&激活鄉村山水資源;産業導入方面,則培育引進了青年匯巔峰樂園、鴻晟達新材料公司等民營市場主體30余家。
“哨聲一響,黃金萬兩”的體育發展規律,放在鄉村振興中依然適用,如何在人與自然、山水的互動中賦予鄉土體育更多的內涵,從而推進文化、體育、旅游融合發展,仍需要更多的頂層設計,更多的地方探索。
記者手記>>>
鄉村全面振興,體育不能缺位
曾幾何時,在人們的觀念裏,體育運動與農民似乎很難&&到一起,與鄉村振興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這種觀點是片面的、膚淺的。體育運動是指有計劃的科學的運動,可以增強體質、娛樂身心,農民下地幹活,則是一種體力勞動,是機械、重復和單調的。
通過這次採訪,記者切身感受到,隨着農村經濟發展,農民體育健身需求越來越迫切,但由於體育健身設施的滯後,無法滿足一些地區農民健身活動的需要。比如説,在萬盛經開區青年鎮,全民健身中心建成之前,當地人苦於沒有健身場地,他們跑步只能圍着鎮政府跑圈。
同樣在萬盛經開區,曾經的國家級貧困村關壩鎮涼風村,因地制宜打造國際釣魚基地,實現了整村穩定脫貧,被授予“國家運動休閒特色小鎮”,村民人均收入從6200元提高到10980元。
由此可見,體育不僅能為人們帶來精神面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提升,也能帶來經濟效益。植根於鄉土的體育運動雖然談不上有多專業,但充滿了煙火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更容易被村民所喜愛。它可以讓農民在農忙時得到放鬆,在農閒時保持運動,增強體質。此外,在文娛活動相對貧乏的鄉村,體育健身能夠愉悅身心,提高村民們的生活質量。
因此,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絕不能忽略了文化體育的同步發展。有關部門應設法在農村適配體育場館和健身設施,幫助地方挖掘傳統的、本土的文化遺存,努力搭建好鄉村之間相互交流的&&,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項目,在推動鄉村産業振興的同時,推動體育振興和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