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這屆年輕人為啥愛熬夜?聽聽專家怎麼説

  新華社重慶3月21日電(記者楊仕彥、谷訓、周文衝)與加班、失眠等被迫熬夜不同,一些年輕人明明可以早入睡,卻選擇主動熬夜,刷微博、看抖音,直到淩晨……

  今年即將研究生畢業的雨欣,白天忙于找工作和其他事情,晚上通常會看短視頻和小説到淩晨一點。“我白天沒怎麼玩手機,晚上就想補償回來。”她説。

  小雷和小潔是一對“熬夜情侶”,兩人經常“組隊熬夜”到淩晨兩點以後,打遊戲、逛淘寶、刷知乎……除了睡覺什麼事情都想幹。小潔對記者説:“白天時間很短,晚上更容易讓人有放松的感覺。而且兩個人一起熬夜會睡得更晚,因為想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多待一會兒。”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等機構共同發布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顯示,過去10年國人的入睡時間晚了兩個多小時,看手機或上網導致睡眠拖延是影響睡眠時長的主要因素之一。新手媽媽、學生、職場人士的睡眠問題尤為突出。

  用最貴的護膚品,吃最好的保健品,熬最深的夜,是當今不少年輕人生活的寫照。熬夜後第二天迎來的持續疲憊困倦和黑眼圈、長期熬夜催生的致命風險……明知熬夜的危害,年輕人們為什麼還要主動熬夜呢?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雷旭教授介紹,睡覺意味著今天的結束,是今天和明天的分割線。只要還沒有睡覺,人們在心理上就會覺得第二天還沒有到來,主動熬夜就是人在潛意識中希望第二天不要這麼快到來。

  主動熬夜也是年輕人對白天活動受控制的一種報復,白天工作的壓力越大,晚上“報復性熬夜”的概率也越大。“熬夜提供了突破規則限制的自由感,一些年輕人寧願選擇犧牲健康為代價來對抗白天的壓力。”雷旭説。

  向睡眠借時間的主動熬夜,看似彌補了白天的空虛,實則百害而無一益。在生理上,熬夜不僅會帶來免疫力的下降,同時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阿爾茲海默症和死亡的風險。雨欣在長時間的主動熬夜後,産生了焦慮,擔心自己會猝死。小雷和小潔已經開始“惡性迴圈”,“每天淩晨兩三點我就已經挺困的了,但是我還是特別想熬夜,我一定要玩到五六點才睡。”小潔説,他們的入睡時間越來越晚。

  “心理學上,熬夜後人的日間功能會下降,會産生困擾感,也無法集中注意力,罹患焦慮抑鬱的概率也會增加。”雷旭介紹。

  年輕人如何從心理學角度避免主動熬夜?雷旭建議,首先進行自我覺察,認識誘發主動熬夜的潛在的心理動機;第二,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比如睡前2-3小時停止進食、上床盡量不要接觸電子産品、學會培養睡前儀式感等;第三,有時遇到入睡困難,嘗試採用“478呼吸法”、轉移注意力等方式進行睡眠誘導,如果長期有睡眠困擾,可以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9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