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黔高速公路復線 攝/陳再華

村民駕車行駛在趕水鎮公路上

9月29日,渝黔高速綦江北互通正式通車 攝/陳星宇

車輛行駛在橫山鎮浸新公路上 攝/王京華
古詩有雲:“君看縹緲綦江路,萬馬如龍出貴州。”綦江扼守渝黔要衝,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渝黔戰略合作的聯結點、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主城都市區人口和産業發展重要承載地、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門戶”,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
去年12月24日,渝黔復線高速公路(重慶段)正式通車。
由此,渝黔高速(G75蘭海高速)的交通壓力得到極大緩解,重慶與貴陽間的高速公路行程也從4個多小時縮短至3個小時。
不僅如此,作為西部陸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慶高速公路網南北主軸的重要通道,渝黔復線高速公路與渝黔高速公路構成了重慶向南經貴州直達廣西的出海高速“雙通道”,綦江“兩縱一橫”的高速公路骨架基本形成,支撐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的重慶南部綜合交通樞紐雛形已現,對於推動綦萬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主城都市區重要支點城市和建設重慶南大門等具有重要意義。
貨暢其流 搭建起強健交通骨架
今天的綦江,高品質的快速交通網、高效率的普通幹線網、廣覆蓋的基礎服務網不斷改變着人們的出行方式。
人暢其行、貨暢其流,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也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就在渝黔復線高速公路(重慶段)通車之際,一條綦江自主籌措資金、自主建設的高速公路也將進行項目投資人和初設招標。
這就是綦江安穩至貴州習水的安習高速公路。
安習高速,將徹底改變綦江南部安穩、打通、石壕3個鎮的交通出行狀況,為3個鎮的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高速公路骨架不斷強健,綦江的幹線公路同樣在延伸。
去年9月29日,綦江北互通連接線正式通車,不僅有效改善了綦江城區對外交通擁堵狀態,同時將進一步發揮渝黔高速公路對區域的輻射作用,並為綦江城區向北拓展提供條件。
除此之外,S207巴南至溫塘(三期)、S434綦江至巴南段升級改造工程(一期)、XE48南石路升級改造工程、Y010鎮犀路等7個項目77公里幹線公路完成建設……
快捷出行,一日千里,流動的綦江,充滿了蓬勃發展的活力……
這樣的活力,也在綦江的廣大農村地區澎湃洶湧。
目前,綦江已建設“四好農村路”200公里、産業路73公里,全區村民小組通暢率達97%;成功創建趕水鎮“四好農村路”全市示範街鎮;大力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完成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400公里,覆蓋農村公路1200公里……
綦江還以“路長制”為引領,堅持“有路必管、有路必養、管養到位”原則,推廣使用灌縫帶新技術,加強公路小修保養,強化應急搶險能力。實現公路養護100%覆蓋,國省道80%機械化養護。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穿山過河的鐵路,搭載着綦江人民的歡聲笑語飛馳四方。
目前,扶歡至關壩煤電化園區運輸專線已完成60%的土建工程施工量。
這條鐵路專用線始於川黔鐵路趕水站,止於煤電化産業園區扶壩站,全長13.375千米,鐵路等級為國鐵Ⅲ級,估算投資13.13億元。
扶歡至關壩煤電化園區運輸專線建成投用後,近期發運量為540萬噸,遠期發運量為990萬噸,不僅可以滿足國能重慶電廠(2×660MW)環保遷建項目投産後的電煤運輸需要,而且可以滿足煤電化産業園區其他企業用煤需要。
如今,川黔鐵路三江至珞璜段也已在進行開行客運的前期調查研究工作,力爭今年7月開通綦江經南川至涪陵的公交化列車。
綦江,正以項目建設為紐帶,讓經濟社會發展強筋壯骨,支撐起更加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美好前景。
推陳出新 城鄉交通實現一體化發展
公交化列車,在綦江並非新鮮事物。
早在2018年,依靠渝貴鐵路,綦江已開行至重慶中心城區的公交化列車,22分鐘即能到達重慶西站,實現了與重要交通樞紐的互聯互通,能夠快速對接重慶市中心,成都、貴陽、遵義等周邊重要城市,客貨進出綦江一片坦途。
公交化列車,只是近年來綦江為提升群眾出行滿意度、獲得感、幸福感而採取的眾多舉措之一。
街鎮公交、定制班線、區域經營或預約響應……綦江創新多種客運組織模式,不斷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
去年10月30日,綦江區南部東溪、扶歡、丁山、趕水、打通、石壕、安穩7個街鎮結束了不通公交的歷史。
綦江南部片區7個鎮均位於高山地區,地形起伏較大,離綦江城區較遠,最近的扶歡鎮離綦江城區有44公里,最遠的石壕鎮離綦江城區達102公里,出行不便成為區域內群眾最為頭疼的事情。
“公交車開通以前,東溪到趕水要坐從重慶到石壕方向的大巴車,不僅等待時間長,還容易錯過。”東溪鎮居民王永祥時常由東溪至趕水,“隨時來都有,坐著舒服還省錢。”
變化並不僅僅體現在街鎮公交上,在綦江城區,218路公交線路、二級車站一綦江客運中心(通惠)直通車逐一開通,203、210路等12條城區公交線路優化調整,填補了沙溪路、康德城、棗園至工業園區及沙溪路至綦江中學、農博城無公交線路的空白……
綦江還推行農客“新模式”,以定時、定班、定線、定人、定車模式開行定制客運,開通大羅學校-打通村(社區)等定制客運專線10條,輸運客運量達51714人次,解決了邊遠地區學生乘車難問題。
一路通南北,一車行八方,便捷的出行方式讓山區娃娃奔向學堂,讓更多百姓縮短着時空距離,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去年11月26日,綦江首條“交郵融合”線路綦江-郭扶正式開通,平均每月輸送快遞到鎮(村)6000余件,農産品進城300余件,“貨暢其行”讓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去年,綦江全年新增貨運企業120戶,新增車輛4412輛,現有貨運企業579戶,貨運車輛近4萬輛;公路貨運周轉量1161983.5萬噸公里,同比增長5%;完成綜合運量10297.16萬噸,同比增長22.64%,綜合周轉量1165222.31萬噸公里,同比增長4.95%,行業整體規模居全市前列。
智慧引領 綠色交通發展底色更鮮明
在綦江,260輛出租車、407輛客運車輛、226輛危貨運輸車輛全部安裝了高速率、低延時智能視頻監控設備。
通過智能監控系統,值班人員將能對這些車輛進行24小時動態監控管理,車輛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能隨時監管即時動態,有利於及時採取有效處理措施,將損失和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智能視頻監控的安裝,只是近年來綦江突出創新引領、綠色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大力推動智慧、綠色、平安交通建設,推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交通發展的一個縮影。
去年7月,綦江區貨運車輛託管監控中心正式上線運行。
利用“大數據+貨運”及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的安全監控方式,監控中心能對轄區內3.06萬輛核定總質量12噸及以上的貨運車輛實行24小時監控。
針對行車過程中出現的超速、疲勞駕駛、高速違法停車等違法違規行為,監控中心將第一時間採取語音自動提醒、人工發送信息、平台個性語音播報等手段進行預警。
不僅如此,綦江還建成4套非現場執法動態監控檢測系統,實現對過往車輛24小時全天候無人值守、逢車必檢。建成4家商砼源頭企業遠程聯網監管系統,對出廠車輛實施24小時精準監控。
綦江還在地勢低窪路段設置了11處“球型攝像機+水尺”水情智能化觀測點,實時發布天氣預警、航行通告等信息10萬餘條,助力行車安全。
在此基礎上,綦江完善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排查跨航道橋梁等安全隱患142個,持續強化行業應急隊伍和應急能力建設,開展水上應急救援8起,成功應對強降雨、洪峰過境、冰雪災害等突發事件,實現水上交通連續24年,客運行業連續15年未發生較大以上事故。
綦江在不斷推進智能交通的基礎上,同樣聚焦綠色出行,打造低碳綠色交通。
在今天的綦江街頭,純電、混電、CNG等新能源客車屢見不鮮,這與綦江致力行業節能減排,推行公共交通“低碳化”密不可分。
目前,綦江已有純電、混電、CNG等新能源客車125輛、出租車260輛,佔比分別達32.1%、100%。
綦江還嚴格實施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IM制度),13車輛經M站維修、I站復檢後出具排放檢驗合格報告,實現用車排放檢驗與維護治理閉環管理。
不僅是車輛,航行於綦江大小河流的各類船舶,其污染物處置也是規範有序。
綦江啟動船舶污染物集中上岸碼頭建設,36艘船舶均建立“接收-轉運-處置”電子聯單,船舶污染物均得到合理處置。(賀娜 姚蘭 圖片除署名外由綦江區交通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