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

  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的一處生態果園,在科技特派員幫助下,發展起了李子、梨、桃子等果樹,並堅持人工除草、松土,保證果品品質。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萬盛經開區萬東鎮五和村,在科技支撐下發展獼猴桃等特色種植,村民增收明顯。特約攝影 曹永龍/視覺重慶

  11月16日,渝北區興隆鎮發揚村,渝北區實用新型科技特派員覃昌輝正在給村民傳授草莓開花後的管護技巧。記者 萬難 攝/視覺重慶

  編者按:

  1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回憶起了20多年前在福建工作期間發起並推動的科技特派員工作。

  一直以來,農村基層一線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務缺位是廣大農民反映突出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推出科技特派員制度,並很快輻射推廣到全國。

  近年來,重慶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科技特派員成為了“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廣大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2021年,在全面振興鄉村的背景下,科技特派員被賦予了哪些新使命,履職有了哪些新要求?近日,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調查。

  11月16日晚上8點半,重慶市中藥研究院科技特派員王繼朋博士準時上線,向5000余名線上觀眾講授黃精栽培技術。

  我市這個網絡公開課是全國首創。自去年3月上線以來,平均每期受眾為1萬人左右,最高達到8萬多人。今年年初,課程還吸引了一位特別的觀眾——哈爾濱市市長,隨後該市科技局專門前來“取經”,並于今年3月在當地也開設起了類似的“科技惠農大講堂”網上直播。

  這是近年來我市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創新之一。

  鄉村振興對“三農”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市順應新形勢,把握新變化,不斷創新豐富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的形式內容,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不斷走深走實,巴渝山川勁吹科技之風。

  變化①

  從“單兵作戰”到“團隊協同”,更好滿足全産業鏈發展

  這個時節,油橄欖已採收完畢,即將進入冬季管護關鍵期。

  17日一大早,市林科院的市級科技特派員朱恒星就趕往對口服務的奉節縣,同行的還有來自重慶工商大學的科技特派員馮敏。

  “修枝非常關鍵,就按之前教的‘心形’修剪方法,注意把中間部分露出來。”在鶴峰鄉油橄欖種植基地,兩名科技特派員分頭行動,朱恒星向村民講解清園、施肥、修剪等冬管技術,馮敏則對新修的肥料車間做設備擺放規劃,並取回油橄欖果渣樣本作進一步檢測。

  一個培訓技術,一個研究加工,各展所長,分工明確,這樣的團隊作戰模式,已持續一年。朱恒星坦言:“這與以往單槍匹馬開展服務相比,更適應當下農業三産融合發展的要求。”

  朱恒星是搞技術的,在他的幫助下,奉節縣五馬鎮山王坪村的油橄欖僅用兩年時間便起死回生。但如何從豐産到豐收,則需要借助外部力量。

  2020年,朱恒星首次選擇科技特派員團隊模式,希望藉此構建油橄欖産業整合技術體係。當年10月,通過自主選擇、區縣協調,重慶工商大學老師馮敏,西南大學教授郭啟高、江東等7人成團了。

  一年來,朱恒星著重研究油橄欖專用肥,郭啟高推廣了“心形”修剪技術,江東將柑橘輕基質容器育苗技術運用到了油橄欖育苗之中,馮敏發現油橄欖果渣可發酵作肥,目前她正在研究加工發酵技術,還開展了橄欖醋、橄欖茶等産品的加工研究。

  “大家的專業方向各不相同,湊在一起形成合力,就能形成從品種選擇到種植、加工等環節的産業配套技術,助力産業鏈的構建,服務效果更好。”朱恒星説。

  市科技局農村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科技特派員每個團隊由5到15名科技專家組成,服務期三年。團隊成立後,圍繞服務區縣的農業優勢特色産業鏈和技術鏈開展係統性科技服務,針對性更強,更符合當下農業三産融合發展趨勢。

  變化②

  從“以農為主”到“多元選派”,有效應對鄉村振興新領域

  今年4月,市科技局發布的“關于開展2021年度第二批市級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的通知”中,出現了一項新變化:為更好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鼓勵各區縣拓寬科技特派員選派范圍,增派人工智慧、工程技術、鄉村治理、文化教育、衛生健康、生態環境、農資經營、品牌咨詢等領域科技特派員。

  看到這則通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醫生馮衛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他選擇服務的是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黔江區太極鄉。

  馮衛的選擇,與他的一段經歷有關。2018年,黔江區中心醫院打算建設兒童醫院,馮衛前去幫他們規劃科室設置,做人員培訓並開展坐診。近半年時間裏,他深刻感受到當地醫療水準、條件的不足,“我才去的時候,他們基本只能看感冒等普通病症,遇到稍微嚴重點的抽筋、肺炎等,就直接建議患者到萬州或重慶中心城區就醫。”

  縣級醫院都這樣,那鄉鎮的醫療衛生條件不是更差?“既然現在有機會,我就想通過這樣的科技服務,提高當地的診療水準。”馮衛説。

  在馮衛看來,鄉鎮衛生院的主要任務是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只要能夠對病情作出準確判斷,給出科學建議,診療時注意規范即可。但就他這半年時間的觀察,當地醫護人員的水準仍有待提高,比如在判斷不準時的過度治療問題。

  為此,馮衛幾乎每月在該衛生院開展一次講座,還堅持開展義診,手把手幫教。幾次義診下來,他發現當地兒童呼吸道疾病比較高發,但未曾發現致病因素。而據他在黔江黃溪鎮服務的同事楊超、李果反饋,當地兒童則癲癇高發,也未找到原因。

  三人一合計,找單位申請了30萬元資金,準備明年初在太極和黃溪徵集七八百名0—7歲的兒童,做一次健康篩查,看能否查出其他疾病,找出疾病譜,再給出預防方案。

  市科技局農村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前科技特派員的選派重點關注脫貧地區,內容主要是圍繞産業發展,但鄉村振興涉及的面更廣,因此我市今年開始擴寬科技特派員選派領域,現已增加了鄉村治理、人工智慧、法律諮詢、醫療衛生等領域的科技人員,未來還將視需求繼續擴大領域范圍,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變化③

  從“下鄉授課”到“線上線下”,借助網絡放大科技效應

  11月18日,合川區雲門街道鐵家村四社,楊華在自家的白酒門市點開最新一期的科技特派員網絡公開課觀看起來,這已成為他的新習慣。

  楊華是當地雲嘉高粱種植股份合作社的負責人,種植了慶油係列的油菜100畝。但近幾年,部分油菜始終達不到理想産量,令他十分費解。

  11月9日,市農科院油菜創新團隊專家黃桃翠的一節油菜高效栽培課程,讓他茅塞頓開:“原來播種後要根據葉子長勢補肥!”

  事實上,在油菜移栽和直播期,黃桃翠也會到各地進行實地技術指導,但覆蓋面始終有限。這個時期,她研究的新品種也正值播種期,一方面是科研工作,一方面要推廣技術,兩邊都很重要,但實在分身乏術。

  “網絡公開課的受眾面更廣,還可以回放,農戶可以反覆觀看掌握。”黃桃翠表示,通過直播,她也有不少收獲,比如許多農戶都很關心如何縮短油菜生育期問題,這關係著稻油輪作模式的推廣,也將是她今後研究的主要方向。

  市科技局農村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科技特派員網絡公開課于2020年3月開課,初衷是為了應對疫情影響下科技特派員無法下鄉服務的問題,每周二晚八點半一期。開播後,沒想到效果竟出奇地好,現已累計開播85期,受眾覆蓋重慶、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山東、浙江、雲南等多個省市,瀏覽點擊總量達79.23萬人次。

  “這也説明基層對技術的需求量還是很大。”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平臺將引入兩院院士前來授課,重點從産業發展趨勢、動態等宏觀層面為種植戶、企業提供指導,提高平臺影響力,助力“三農”發展。

  專家訪談>>>

  全市75%以上的農業科技項目由科技特派員牽頭實施

  11月22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2020年我市農業科技項目中,由科技特派員牽頭實施的佔75%以上,科技特派員已成為我市農業科技創業的“排頭兵”。

  我市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啟動于2004年,以滿足農民生産生活實際科技需求為根本導向。2015年起,我市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通過與幫扶對象建立結對關係,將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理念帶給農戶,把資金、技術、資訊等創新要素注入農村。

  在此基礎上,我市還開展了“千名科技特派員助力脫貧攻堅專項行動”,創新團隊服務模式,探索從産地到餐桌、從生産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的全産業鏈服務,並通過強化科研項目激勵,調動科技特派員的積極性。

  到2020年底,我市共選派科技特派員3344名,較上一年度增加529名。科技特派員直接服務村莊、農戶分別達到2510個、4.59萬農戶,實現了脫貧村服務全覆蓋,成為了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例如,在萬州區龍駒鎮,63名科技特派員就引進新品種21個,推廣新技術24項,協助當地打造了“三峽皇希”茶葉品牌,推動龍駒鎮被評為“全國十佳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示范點”。

  市科技局農村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我市將繼續強化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建設科技特派員創新示范園,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主導産業引領+産業集群發展”的創新驅動發展模式,促進農業高新産業發展。此外,健全科技特派員分級管理和屬地聯繫機制,強化科技特派員對農業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協同發展的支撐與服務,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的翅膀。(記者 栗園園)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9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