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招才引智再“加碼”
2021年11月22日 10:4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11月22日電(邵以南)為期兩天的2021重慶英才大會昨日落幕。作為人社部與地方共同舉辦的首個綜合性人才盛會,本次大會共舉行20場相關活動,吸引到海內外知名院士專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和企業負責人等線上線下參會,網絡媒體報道點擊量、閱讀量、在線觀看量突破8000萬人次。本次大會上,重慶共引進3319名緊缺急需人才、407個項目,分別比上屆增長82%和52%。

  近幾年,在“重慶英才”品牌統攬下,當地&&“推進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10條”“鄉村人才振興26條”等一系列引育政策措施,人才紛至沓來、築夢巴渝。今年以來,重慶累計引進人才4.7萬人,新招收博士後912人、出站留渝率保持在80%以上。目前,當地人才資源總量突破了565萬人。近悅遠來的重慶,釋放着越來越強的人才“磁場效應”。

2021重慶英才大會閉幕式現場。新華網發(謝志強攝)

  英才薈萃,活力迸發

  “英才大會讓更多人才走進重慶、扎根重慶、建功重慶。”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黎勇説。

  2021重慶英才大會突出人才引領、聚焦中心大局、深化交流合作, 2021川渝科技學術大會、科技企業家峰會、市校合作創新發展研討會、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人才發展峰會、“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英才論壇、高技能人才發展論壇、“健康中國重慶行”院長高峰論壇等活動精彩紛呈。大會期間,揭牌了全國首家數字經濟人才市場,還首次在俄羅斯和英國開設海外分會場,為人才提供展示的舞&,也搭建起更廣泛的溝通橋梁。

  “透過英才大會,讓我看到重慶優越的發展環境,敬才、愛才、惜才的濃厚氛圍。”今年8月剛從美國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的李晨博士,入職了重慶大學,成為該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未來,他將扎根重慶展開教學科研工作。

  許多知名企業、機構是大會的“常客”。

  位於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的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曾借助英才大會成功“攬獲”高光譜計算成像、汽車毫米波雷達等研究領域的尖端人才,今年再度參會,該中心通過兩江新區全球“雲引才”專場直播活動,一口氣發布了174個崗位,涉及高層次人才崗、博士後崗、科研崗、工程崗、實驗崗等。

  重慶正在深入實施英才計劃。據介紹,該計劃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産業、重點行業發展需求,設優秀科學家、名家名師、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技術技能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5個專項,每年遴選支持高層次人才430名左右、團隊100個左右。目前已遴選支持優秀人才1208名、團隊255個。首批支持專家中,有37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取得國際國內領先成果32項,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118項,開發新技術新産品2232個。

“重慶英才服務港” 正式啟動建設。新華網發(謝志強攝)

  政策護航 服務升級

  政策保駕護航,才能讓人才願意扎根重慶幹事創業,為城市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2019年啟動的英才計劃,帶動了重慶各級各部門加速&&人才政策、完善人才體系、優化人才服務。

  作為重慶璧山區“一人一策”引進的A類人才,電子物理學專業的博士蔡明達來到這裡工作。為解決高端科研人才“後顧之憂”,當地為他提供了服務專員“個性化”一對一服務。

  為了減輕人才負擔,重慶高新區&&“人才、創新、産業、金融”4個“金鳳凰”政策,還根據政策內容和掌握的信息直接劃定獎補對象,縮短辦事流程、減少報批時間,努力做到人才政策兌現能快則快、主動服務、直接兌現。

  2021年印發實施的《重慶英才“渝快辦”實施方案》,人才服務升級至3.0版本。通過服務內容擴大、服務對象擴量、服務效率提速、服務力量提升、服務評價提高等共計15項改革舉措,人才服務進一步提質增效。截至10月底,重慶累計為7786人發放英才卡,累計為各類人才提供服務14.7萬人次。

  本次英才大會期間,重慶正式啟動了“重慶英才服務港” 建設。這意味着,重慶英才“渝快辦”服務將從線上向線下延伸,推動“線上服務入網,線下服務進港”。

  據了解,重慶英才服務港將為人才提供的“政務服務+市場化服務”事項多達68項,並實現服務範圍從市級向區縣拓展,服務手段從人工向智能拓展,服務對象從現有人才向所需人才拓展,服務方式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拓展,服務深度從人才服務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拓展。

本次英才大會上,川渝兩地科技工作者展露出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的期待。這是2021川渝科技學術大會為年度一流科技期刊頒獎。新華網 邵以南攝

  川渝協同 互動互通

  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入全面實施新階段,開啟了高質量發展新航程。

  今年以來,川渝兩地人才的互動更加緊密。

  4月,重慶、四川共同簽署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通過加快平台資源開放共享、人才共引共育共用、服務保障雙向貫通等合作舉措,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在此框架下,重慶與四川先後簽署各類合作協議100個,涵蓋7大板塊近1000項內容,不斷深化兩地人才政策互通互享、人才平台共享共用等方面合作。

  在川渝高竹新區,重點領域的人才培訓實現全方位覆蓋,兩地人才根據需求參與培訓,提高能力。為暢通兩地人才交流,兩地人才的職業資格證書在川渝高竹新區互通互認,人才數據庫、人才流動機制逐步建立。

  人才發展平台帶來廣闊空間。成渝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聯盟,目前已集聚1000余名科技專家;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協同創新産業旗艦聯盟,探索跨區域合作共享機制,推動兩地人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科技創新。

  本次英才大會上,川渝兩地科技工作者頻頻互拋“橄欖枝”,展露出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的期待。

  川渝今年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集中開工了一批“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重大項目,其中包括重慶市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項目。重慶大學教授陳厚文説:“隨着成渝地區科技基礎設施硬體條件的不斷提升,川渝科技工作者將圍繞國家重大項目攻關展開更多合作,攜手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産出更多標誌性科研成果。”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欽鵬團隊,長期致力水稻種子資源的耐高溫研究。得益於川渝區域協同創新聯合基地項目,他們今年與重慶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合作,在重慶永川展開種子基因組鑒定,建立了從未發現過的大量基因組織結構變異和基因拷貝數變異,揭示了其在調控産量、品質和抗性中的重要性。“川渝合作為我們打開了結構性研究的大門!” 欽鵬感慨道。

  “接下來,重慶將加快建設人才強市,持續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深化‘産才融合’,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為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重慶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説。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85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