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中國新詩創研中心揭牌 人文北碚更添詩意
2021年11月22日 14:39 來源: 新華網

  

縉雲山旖旎風光成為北碚山水詩歌意象。新華網發(北碚區委宣傳部供圖)

  新華網重慶11月22日電(曹妤)“問君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千年前,唐代詩人李商隱一首《夜雨寄北》,將縉雲山的一場雲雨灑在了世人心間。

  千年後,縉雲山下盛會再啟幕,中國聲界大咖齊聚碚城,傳唱一首首“天涯若琳”的有聲華章,賡續一場“詩與遠方”的千年之約。

  中國新詩創研中心揭牌 詩意北碚再添“國”字號

  嘉陵江畔,尋着巴山夜雨的足跡,從唐初至清末,無數人文墨客紛至沓來,李白、杜甫、王維、陳子昂等文豪皆在北碚寄情山水,留下無數傳世佳作。

  近代以來,臧克家、胡風、艾青、吳宓、方敬等著名詩人創作了新詩精品佳作近200余首;新中國成立後,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成立於北碚,該機構是國內唯一的研究新詩的實體機構,涌現出了著名詩評家、詩人。

  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重慶新詩學會會長,全國文學獎獲得者,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傅天琳便是其中的翹楚。

  “世界上有很多山,沒有哪一座山能如此令我心動,這就是縉雲山。”從15歲到36歲,傅天琳曾在北碚生活了21年。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就啟蒙於北碚縉雲農場,多以果園、果樹為題材,因此傅天琳也被讀者們親切地稱為“果園詩人”。

  11月21日,《詩·界——天涯若琳》實景詩會在重慶北碚舉行,重慶電影家協會語言·聲音研究會會長祝克非、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教授馬欣、國家一級導演麥恬、全國“金話筒”獎獲得者陳力等聲界大咖齊聚縉雲山下,朗誦詩人傅天琳在北碚創作及以北碚為題材的精品詩作,追思“果園詩人”。

  與詩會同時進行的,是中國新詩創研中心在北碚區北溫泉蘭草園的正式揭牌。

  該中心先期規劃建設呂進詩學工作室、傅天琳詩屋、中國新詩創研資料陳列室,將常態化展開詩學講座、詩歌研討、詩學沙龍、新詩作品發布等活動,旨在搭建新詩創作、研究平台,激發創作熱情,推動研究發展,提升詩意北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除了推動詩歌研究、創作,該中心還承擔資料存儲的功能。在中國新詩創研資料陳列室,市民可以了解新詩發展史,翻閱經典詩作、新詩研究報告等文獻資料。未來,北碚將持續推進新詩珍貴、經典資料的蒐集整理工作,打造中國新詩博物館。

  “國”字招牌收入囊中,“行至北碚必有詩”更進一步。可以想見,江風漁火松濤之間、林下溫泉氤氳之側,詩人雅集、品詩論文、交流研討……一座滿城詩賦的文化名城正在崛起。

  賡續詩歌基因 “詩與遠方”書寫城市氣質

  “在物質和精神同樣貧瘠的年代,是北碚,用她僅有的不多的糧食和最乾淨的雨水喂養了我。”傅天琳曾多次在詩歌中表達她對北碚的款款深情。

  北碚,如母親般滋養了傅天琳的詩歌,而詩歌,這股流淌在血脈中的基因,也孜孜不倦反哺着北碚。

  巴山夜雨、縉雲情思、碼頭文化......這些文人墨客筆下筆耕不戳的意象,成為無數詩歌愛好者“詩與遠方”的嚮往,尋着這些落在紙上的美景,他們走進北碚,了解北碚,愛上北碚。

  “一片土地,一座山,一座城池,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美好的印象。一個詩人,通過自己的作品,讓外界的更多人認識一個地方,這就是詩歌的魅力,這就是詩歌的力量。”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琦曾經順着詩人傅天琳的手指,看見了北碚。

  詩歌,向來是一座城市最美的注腳。

  千年文化積澱,深植“詩歌基因”。北碚探索出城市最美的形體;探索出人文美度、人情溫度與人性高度;探索出一個文化大區獨特的氣質與內涵。

  以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博物館、盧作孚紀念館、張自忠烈士陵園、雅舍、老舍舊居、縉雲寺、溫泉寺等為代表的文物古跡和紀念館、展覽館、名人舊居等星羅棋佈,使北碚擁有“百館之城”的美譽。

  在城市品質提升中,北碚更把詩融入生活、把生活變成詩,大街小巷、人文景點、城市公園,詩教活動層出不窮……

  可以説,詩歌文化,已經成為了北碚這座現代化城市的文化標識。隨着中國新詩創研中心正式揭牌,一顆有着厚重歷史文化底蘊又飽含新時代奮進精神的詩歌種子在北碚落地生根,一批詩壇新秀將在縉雲山開枝散葉,不負韶華。

  文旅融合賦能 城市高質量發展加碼

  在悠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文化和旅游是形影不離的“孿生兄弟”。於詩意之城北碚而言,這種關係體現的更為確切。

  如何讓文化和旅游發揮雙重作用,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加碼?北碚給出答案:用好詩歌這塊金字招牌。

  近年來,北碚全力推動文旅融合,在景點打造、城市發展中融入詩詞文化,不斷提升城市品位。

  行走在北溫泉到縉雲山這條線上,許多“打卡點”、民宿的名字都從詩句中來,以詩詞為主題的文創産品也深受游客喜愛;今年9月,北碚開展“行到北碚必有詩”短視頻創作活動,網友們紛紛用充滿詩意的短視頻畫面記錄北碚;以詩歌為媒介、文旅為載體,連續舉辦三屆的“縉雲詩會”着力宣傳推介北碚深厚的人文底蘊與秀美的自然風光;2020李白故里文化旅游節在北碚的舉行成為北碚與綿陽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舉措;詩歌進校園、進景區、進民宿、進社區、進農家書屋......

  如今在北碚,文化和旅游之間,不再單單是“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關係,更成長為一脈相承、互相促進的有機整體,山水中的詩情畫意轉化為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

  回望歷史,氤氳千年的文化脈絡得以賡續。無論是老舍故居頭頂的屢屢硝煙,還是梁實秋雅捨得傳世名篇,亦或是盧作孚實業救國的大家情懷,在北碚,隨處可見歷史,隨處可溯記憶。

  面向現代,一座高新科技城拔地而起。西部科學城、北部智慧城在此“兩城交匯”,兩江新區、高新區、自貿區在此“三區疊加”,如今,北碚正踏着文字,踏着歌聲,從歷史走向明天。

  從詩歌中誕生,在詩歌中發展。中國新詩創研中心的設立是北碚詩歌文化的新起點,北碚將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加快建設詩意盎然的新北碚。

聲界大咖齊聚縉雲山下,以詩追思“果園詩人”傅天琳。新華網 劉磊 攝

與會者沉浸在詩歌的世界當中。新華網 劉磊 攝

編輯: 張青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8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