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尋訪田野中的“民間博物館”

  王傑平

  適逢周六,我驅車從重慶主城出發,經成渝高速在青杠下道,向南駛入縉雲山脈下的一條鄉村小道,探訪大圓祥博物館。

  大圓祥博物館位于重慶市璧山區城南鄉村,這裏原是一處清代工業遺址,名叫天福碗廠。碗廠始建于清鹹豐四年,興于民國,盛于新中國,後來逐漸過氣。

  目前館內藏品主要來源于巴蜀(重慶、四川)地區,時間分布從漢代延續至民國,有以清代居多的門窗、匾額、古床、神龕,有石像、石墩、石獅,還有木雕、石雕等古建築構件和陳設、器具,共計10余萬件。

  據專家評估,這些收藏品可恢復上百座古宅大院,是巴蜀古建收藏最為豐富的民間博物館。

  我以為,中國民間博物館的興起和發展,大抵源于喜歡收藏的企業家,癡迷其間數載或更長時間後,手上的東西多了,認識也更清晰了,于是民間博物館順勢而出。比如著名的江蘇溧水周園、四川建川博物館、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山西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等。可以肯定的是,館主大都具有情懷,追求人文精神,抱有回饋社會的想法。實際上,民間館藏也是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大圓祥博物館亦如此。

  在這裏,古建藏品分別在7個大廳陳列展示。7個大廳的海量內容,是7部巴蜀古建編年史。博大精深的文明,歷經歲月變遷,悄然匯聚于此。

  了解過去的文化和民俗特色,博物館是好去處。從更大層面講,小我的感受融入歷史的脈絡中,最終呈現出一個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底色,就是博物館存在的最好價值,也是我們向往博物館的理由。

  大圓祥的展廳很有意思,因為在老廠區,中間有條廠區道,道的兩旁是一字排開的老廠房車間,車間裏就是分門別類的藏品。還有一些是後來用鋁合金搭建的類似大棚一樣的展廳,展廳頂上還以“錯位”的方式上下隔開幾道口子,既採光又透氣。往地上看,偶爾見得青苔;往頂上瞧,甚至可見展廳外生長的樹木。與殿堂級的博物館相比,身處田野的大圓祥,自是多了接地氣的魅力。

  我也喜歡老廠區,還特意從坡下往上走了一段,但想不出這裏作為“碗廠”的時候,是怎樣的場景。

  在大圓祥博物館精品廳內,明清時期的門、窗、撐拱、門楣、吞口、硯臺等藏品引起了我的興趣。其中,令我長久駐足的就是“門神門”了。

  門神到府,永遠精神。自古以來,門神作為民間信仰守衛門戶的神靈,一直深受歡迎。這裏的門神形象多為文武門神,即武門神鬱壘、神荼,文門神魏徵、包公,另就是天官門神,如福祿壽三星。這類門神頭戴紗帽,身穿一品繡鶴朝服,手持如意或者蟠桃,寓意人們長壽或者事事如意。

  這裏展出的1000多道門神門,全是清代産物。我很驚訝,這些門神門,雖歷經歲月滄桑,但門完整,神色彩絢麗,感覺“力量”還在。

  據該館副館長劉煒介紹,繪制門神的主要顏料採自天然礦物質,研磨成粉末後調和使用,過去每代人還會不定期地給門重新涂裝,所以才有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

  博物館還有不少表現自然和人文的門雕、窗雕作品,如三峽風光、亭臺樓閣、踏雪尋梅、陸羽嗜茶圖等。這些物件或鏤空、或淺雕,或圓刀雕琢,技藝都十分了得,被中國社科院專家譽為“木頭上的敦煌”。

  門神門豐富了民俗文化,作為其載體的門,更是源源不斷地鑄造了我們的語言魅力。據查資料,僅以“門”的成語竟多達數百條。比如“五花八門”“程門立雪”“雙喜臨門”“門庭若市”等。

  中國人在“門”的打造上,從未缺乏過想像和創造力。門能夠給人安全感,大圓祥有道最拉風的“千斤門”,從立意上即是如此。這裏陳列的門,工藝上精雕細刻,均代表當時的最高水準,材質從珍貴到普通一應俱全。

  佇立在門神門展廳,周遭靜謐,唯秋日初起的風,似以一雙無形的手,輕輕推開眼前的這道門。恍然若夢中,我倣佛看到了人類的童年。

  感動于劉煒在展廳介紹上的手筆:“一道門就是一個家,這裏有多少道門,就有多少個曾經的家和家的故事”。

  她是留美學生,學的是金融專業,2015年畢業後回到重慶,在外資銀行工作未滿一年,即辭職回到璧山鄉下來研讀、挖掘、整理這裏的寶藏。劉煒説,當時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決定,我也一度困惑,畢竟一個年輕人整天與“老古件”待在一塊,反差也太強烈,但相信生活的每一面都有精彩。

  出得大圓祥博物館,已是大下午了。走上一處田埂,遠山如黛,近旁即將收獲的谷穗,隨風輕搖在陽光與陰影裏。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7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