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江津:道路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農村人行便道建設是群眾直接受益的惠民工程,加快農村人行便道建設是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今年以來,江津區將入戶道路建設項目列入了重慶市江津區長江經濟帶發展暨城鄉融合建設項目,已於6月底落實2021年民生便道項目資金2500萬元,並將在2021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該項民生實事。一條條便民路的修建,正不斷改善村民的出行,也折射出美麗鄉村、美麗經濟的發展。

  日前,蔡家鎮茅灣村下着濛濛細雨,吃完早飯,家住該村七社的百歲老太侯茂超又拄着柺棍走出家門,沿着新修的水泥人行便道遛達去了。

上山之路 張燦彬 攝

  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着,地面上已經滿是雨水,但新修的水泥路卻一點也不滑,老人雙腳穩穩地踩着路面,悠閒地慢慢往前走,那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了發至內心的微笑。

  老人雖然百歲高齡,仍然耳聰目明,身體硬朗。見到熟人,立即停下腳步。“這個路走起真安逸,落雨天都不打濕鞋,你們看嘛。”老人邊説邊指了指自己的鞋,“幾十年來,我走的都是泥巴路,一到陰雨天都不敢出門,如今整成水泥路了,沒有想到這輩子還能走上這樣的路,真是太高興了。”

  據了解,侯茂超居住的茅灣村,也是蔡家鎮最邊遠的山區,海拔400多米,這裡山高坡陡,過去連一條像樣的石板路都沒有。一到雨天,山路泥濘,村民出行十分困難。今年,江津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協同蔡家鎮黨委、政府,經過多方籌資60余萬元,對該村主要人行便道進行硬化。硬化工程於9月下旬動工,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共建成寬1.2米的人行便道10公里,當地近千人出行從此不再難。

鄉道入戶 何赟 攝

  乾淨整潔的人行便道,讓以往的農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為了歷史。除解決出行問題外,人行便道還讓許多群眾在致富路上快馬加鞭。

  今年9月,正是花椒收成的好時節,9月18日,紫荊村1社村民茍茂夥早早起床,帶着背簍、剪子,順着人行便道走在自家花椒樹下,看著挂滿花椒的枝條,茍茂夥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但在1年前,即使看著漫山遍野的花椒,茍茂夥臉上高興,心裏也是有些發苦的。因為道路原因,茍茂夥家的花椒從採摘到銷售,就得花上不少心力和功夫,林間道路狹窄,花椒剪掉枝後得人工背回家再處理,加上運輸、銷售的各種問題,經常誤事,茍茂夥的心裏可難受了。

  “現在好了,政府幫我們老百姓把通向山間田野的人行道都修成了水泥路,我們現在不管是採摘,還是運輸出去賣,都非常方便了。”在這之前,因為佔地協商不成的問題,多年一直未道路入戶,好在經村委會調解協商,&&做思想工作,周圍村民同意了施工,入戶道路在今年8月修繕完成。“這下子進出方便勒,今年除了出售花椒掙了7000元,銷售生豬也讓我掙了8000元呢!”茍茂夥笑着説。

  紫荊村像茍茂夥這樣的種植戶有很多,該鎮修建的便民道,每年至少為群眾節約成本超過百萬元,一條條人行便道,猶如一根根強勁的血管,連接着千家萬戶,讓群眾在致富路上快馬加鞭。

大埡之路 張燦彬 攝

  據悉,江津區今年3月即組織鎮(街道)開展了入戶道路項目申報,共收到申報項目302個,申報里程852公里,申請資金9080余萬元。在項目資金落實後,區農業農村委根據資金量,再次開展項目核實、篩查,研究確定了項目方案,並上報區政府審批。於7月27日向29個鎮(街道)下達了232.119公里村社入戶便道項目資金計劃。

  人行便道建設點多面廣,涉及材料二次轉運及堆放、守護、路基平整、夯實和矛盾糾紛調處等諸多具體問題。在政府引導、部門牽頭的推動下,各鎮(街道)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投入人行便道修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截至10月23日,蔡家、柏林、白沙、嘉平、李市等29個鎮(街道)已建成農村入戶道路160.3公里,完成率80.1%,完成投資額約2002.5萬元。

  下一步,區農業農村委將持續加大工作力度,通過現場檢查指導、定期通報、重點約談等方式,組織協調相關鎮(街道)突出抓好項目建設質量和進度,確保該項民生實事在2021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實現人行便道“戶戶通”,形成全區29個鎮(街道)公路、生産便道、人行便道四通八達的人車安全通行網,讓這張網血量更足,動力更強,成為群眾致富路上的“推進器”。

編輯: 龔正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7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