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銅梁區安溪鎮譚洪村,原本是一個偏遠的山村。近年來,該村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讓昔日的小山村逐漸蝶變成了一個景色宜人、産業興旺的富裕村。
昨(16)日,筆者走進譚洪村進行探訪。只見在村裏“四好農村路”兩旁乾乾淨淨,周圍農房錯落有致,村民栽種的三角梅、美人蕉等花朵點綴其間,給冬日的山村增加了一絲絲色調。

譚洪村裏宜人的人居環境。 通訊員 陳剛 攝
據了解,譚洪村位於銅梁區邊界,與永川區、璧山區相鄰,由原安溪鎮譚洪村和陽關村合併而成。全村幅員面積7510畝,林地面積2804畝,耕地面積3618畝,全村有11個村民小組。
“確實我們村過去由於所處三區交界處,比較偏遠,也沒有什麼礦産資源,是比較落後。”譚洪4社楊禮彬説起自己出生地,有些“直言不諱”,但也是實事。由於閉塞,過去村裏的環境也是“臟亂差”,群眾根本沒有什麼愛護環境的意識。
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進了譚洪村,讓這個山村掀起了一股改變之風。“近幾年,我們村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全村進行了‘外科手術’,改善了村裏的居住環境,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譚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戴利説。

譚洪村美麗的農家小院。 通訊員 陳剛 攝
改變在悄悄進行着。幾年間,譚洪村在轄區主幹道、公共場所安裝了路燈、庭院燈,村民出行安全得以充分保障;在群眾聚居點修建了文體活動場所、安裝了健身設施設備,方便群眾農閒生活;通過近兩年的危舊房屋整治,使村裏危舊房屋應拆盡拆,村容村貌得到大力改善;經過近兩年的農村“四好公路”和“一事一議”泥結石路修建,全村實現了村社、社社、戶戶道路相通……
戴利告訴筆者,通過人居環境積分制宣傳,群眾能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活動,打掃公共區域清潔、花草栽植等,能自覺維護自家庭院清潔衞生。

安溪鎮譚洪村裏的茶葉基地。 通訊員 陳剛 攝
譚洪村雖然地處偏遠,海拔較高,但卻是茶樹生長的好地方。村境內竹木資源豐富,與永川區茶山竹海相連,竹木蓄積量約10萬立方米,轄區內植物品種繁多。
如何做大做強茶文旅融合發展品牌,助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譚洪村走出了一條“跨越式”發展之路。“我們依託得天獨厚的種植茶的歷史和地理優勢,引入業主進行合作。目前,全村的生態茶園已達5000余畝,常年産茶量400噸(鮮葉),産值達3000萬元。”戴利説,譚洪村引進了實力雄厚的業主成立了銅梁區龍毓茶葉有限公司,建成了標準的制茶廠房,公司制茶工藝先進,市場前景好,産品供不應求。目前,已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産業運行模式。
同時,譚洪茶葉專業合作社利用荒廢的茶園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打造茶旅融合,兼具茶葉種植採摘、生産加工、休閒觀光等功能。“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茶葉基地的基礎設施,提升産品品質,提高産品競爭力,不斷壯大村級新型集體經濟。”戴利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