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作物播種、灌溉施肥到採摘銷售等全産業鏈服務,過去靠勞動力解決的事兒,一套系統就能高效完成。
近年來,在沙坪壩區中梁鎮,當地優質農業項目就通過在農業生産的多個環節上引入智慧農業模式,提高了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

農民在普迪生態園的草莓大棚裏察看草莓生長態勢。通訊員 張浩 攝
“水肥一體化”為農作物生長提供精準“供給”
眼下,位於中梁鎮永寧寺村的普迪生態園,62個大棚裏又育起了草莓新苗。
該生態園負責人楊家全告訴筆者,只要將草莓的生長周期錄入園區引進的智慧農業系統裏,草莓的整個灌溉施肥過程都不需要人工幫忙。
楊家全所説的這一套“智慧農業系統”,實際上是去年建設完成的“水肥一體化設備”。該設備主要是借助壓力系統,將可溶性固體或液體肥料,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種類的需肥規律和特點,配兌成的肥液與灌溉水一起,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後,通過管道和滴頭形成滴灌,均勻、定時、定量浸潤作物根係發育生長區域。

楊家全正在對“水肥一體化”設備進行調試。通訊員 張浩 攝
“通過這套設備,有效地提高了園區的集約化管理水平。”楊家全告訴筆者,“水肥一體化設備”的關鍵之處就是能按照農作物的需肥規律,進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設計,把水分、養分定時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過去靠人工施肥可能會造成不均衡,從而影響農作物生長,而現在通過智能設備進行灌溉施肥,就可以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精準的‘供給’。”

七彩祥耘開心農場內的蔬菜地長勢良好。通訊員 張浩 攝
通過“水肥一體化設備”自2020年以來,楊家全就節約成本三分之一以上,僅草莓的産量就提高了10%左右。而事實上在楊家全的生態園裏,先後還引進了農業智能4要素傳感器2套、土壤溫濕度傳感器2套、環境監控系統1套、直流脈衝式電磁閥設備50套、智慧物聯網管理系統1套、手機APP系統1套……園區智慧化建設“火力全開”。
近日,重慶市信息中心副主任陳渝在對楊家全的園區參觀考察後&&,通過對農業進行智慧化改造,從施肥、環境監測、以及産業銷售等環節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降本增效。“在智慧農業的實際發展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為現代化的農業生産提供有針對的指導,並為現代化的智慧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創新智慧農業發展模式,賦能鄉村振興。”
“智慧農業管理平台”單一勞動力變全産業鏈工人
位於中梁鎮的“七彩祥耘開心農場”,是一個現代化、科技化程度較高的示範性農業觀光園區。目前,該農場具備了遠程監控、遠程噴灌、氣象數據實時採集上傳等物聯網技術的實際應用,並可通過互聯網平台進行菜品的物物交換和期貨交易。

魏來在向前來參觀的專家講解“智慧化管理平台”。通訊員 張浩 攝
在該農場中有76份整齊連貫的田塊成為了城市居民在農村承包的”私人田地。該農場負責人魏來告訴筆者,田塊中所耕作的農作物種類由承包的市民決定,市民播種以後的後續管理全部由農場設置的“智慧農業管理平台”完成。待農作物成熟出土以後,也會由該農場的物流平台進行統一配送到居民家中。值得一提的是,市民在收到這些農作物後,通過掃描附帶的二維碼,可以對産品進行全過程追溯,從而確保産品品質。

楊家全查看大棚內控智能設備運行情況。通訊員 張浩 攝
而事實上,這樣的全過程智慧化管理,只是該農場的一個縮影。其先後還引進了自動氣象站、環境信息採集設備、實景監控系統、智能遠程控制終端設備、可視化顯示設備、移動採集、遠控設備、物聯網遠程控制與智能系統等。
“通過對農場進行智慧化建設,也是對農業資源的一種整合。”魏來告訴筆者,農業的智慧化建設一方面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使其獲得生長的最佳條件,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率和産出率。同時也更方便區域管理,實現高度的信息共享和農業自動化。而另一方面,也促成了農民的轉型,拓寬收入。

智能化控電、水設備。通訊員 張浩 攝
在該農場,過去從事灌溉施肥、調試設備的農民,如今已經轉型。有的成為了智慧系統的“把關人”、有的走進農産品的流水開展包裝工作。不少農民還通過對現代化生産技術的培訓成為了新型職業農民。
“過去農民流轉土地以後,更多的收入就是到農場務工,隨着智慧化系統的引進,農民自身的轉型也勢在必行。”魏來介紹説,比起單純地靠勞力勞動,農民靠技術拿工資,收入是過去的好幾倍。
同時魏來還&&,為了提高當地農民的收入,農場還將收購農民的農副産品,依託農場完善的銷售及物流系統,讓農民自家的農産品賣個好價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