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冬奧建設者】劉利鋒:“步步精心”打造延慶賽區一流場館
2021-10-25 08:39:0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劉品彤 張驍)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即將迎來100天倒計時,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大賽區的建設情況備受關注。其中,延慶賽區建設難度最大,也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賽區”。日前,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延慶場館建設處處長劉利鋒接受新華網專訪,講述延慶賽區的建設者們如何突破難點,打造亮點的精彩故事,回憶“步步精心”的建設歷程。

  新華網:距離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幕還有100多天的時間,延慶賽區是三個賽區中建設難度最大的賽區,目前,延慶賽區的建設進展情況如何?

  劉利鋒延慶賽區建設內容包括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兩個競賽場館和延慶冬奧村以及相關配套設施。我們2017年開工建設,2020年底實現了完工,2021年6月底全部通過了竣工驗收。賽區內11條索道和7條園區道路構建起了完備的交通體系,難度最大、周期最長的生態修復工作也已全面完成。兩個競賽場館均得到了國際單項組織的場地認證,2019年11月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第一次成功造雪並承辦了十四屆全國冬運會高山滑雪速度類項目比賽,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也多次成功制冰。

  2021年初我們在克服了新冠疫情的不利影響下又舉辦了多場測試活動,今年10月至11月,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正在進行“相約北京”系列國際測試賽。可以説,延慶賽區的競賽場館提前兩年就具備了比賽條件。目前正在緊張開展臨時設施的搭建工作,計劃年底前完成。

  新華網:延慶賽區歷經了五年的艱苦建設,您參與了整個過程,作為賽區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如果請您用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來概括這五年的工作,您的答案是什麼?

  劉利鋒: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我想用劉禹錫的一句詩,那就是“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2016年深秋也是現在這個季節,我就和同事們開始了現場踏勘工作。當時賽區裏沒有路、沒有水、沒有電,也沒有通訊信號,有的只是滿眼的高山和一條由驢友蹚出的羊腸小道。當時在延慶我們也沒有辦公地點,同事們每天往返於市區和延慶,用腳步丈量着山上每一座場館,需要開會就在山腳下農家院的院子裏或者在山坳裏找一塊較平整的地兒開,這種“奔波兩地、爬山辦公”一走就是半年。就這樣,冬奧延慶賽區工程建設拉開了序幕。目前,延慶賽區三大場館以及道路、索道、造雪引水、電力、通訊等配套設施都一一變為現實。

  新華網:請您具體講講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這兩個競賽場館的建設難度究竟體現在哪?

  劉利鋒:高山滑雪和雪車雪橇這兩個項目專業性強,危險系數高。高山滑雪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雪車雪橇被稱為“雪上F1”,都是速度極快的項目,對場地要求非常嚴苛,再加上小海陀山地形複雜、山勢陡峭,我們又毫無經驗可循,國內也沒有可供參考的建設規範,在這種情況下要建設符合奧運標準的國際一流場館極具挑戰性。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主要突出一個“難”字。它建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上,這是北京的第二高峰,也是北京冬奧會海拔最高的場館,賽道最大落差近900米,最大坡度也接近70%。在建設初期如何運送材料是最大的挑戰,我們想盡了各種方法,包括雇傭騾馬隊、人托馬拉、遙控汽車、全地形車等窮盡了各種方式進行運輸,甚至還動用了運輸直升機。山上氣候惡劣,夏季多雨,春秋多風,到了冬季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30度以上,建設難度和挑戰是超乎想象的。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主要突出一個“精”字。全長1975米的U型賽道混凝土噴射精度要以毫米計算,16個彎道每個曲面的角度各不相同,我們還擁有一個世界上非常少見的360度迴旋賽道,在賽道下方鋪設了約11萬米的製冷管道,分為54個製冷單元通過微機精準控制溫度,這都需要有高超的施工建設技藝。可以説,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不是建出來的,而是“繡”出來的。

  新華網:延慶賽區從“四無”狀態,到現在場館林立,諸多建設者付出了心血。您覺得延慶賽區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劉利鋒:我覺得延慶賽區最大的特點是“綠色”。我們在規劃設計時就將延慶賽區定位為“生態賽區、山林場館”,換句話説我們建設的場館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完美相融的賽區。

  延慶賽區是100%使用風電、太陽能的綠色清潔能源賽區,是水資源全部實現回收再利用的“海綿型賽區”,所有場館都達到了綠色建築三星標準,特別是延慶冬奧村部分建築採取裝配式結構和超低能耗建築模式,處處體現了生態、環保和節能。我們在建設過程中,還將廢棄的渣石用於賽道回填和景觀工程,將施工中開挖出的石材經過簡單加工後二次利用,做成了“石籠墻”,造型好的石頭點綴在建築周邊,用於突出山林場館的景觀效果。

  生態修復是冬奧建設中歷時最長,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一項工作。早在2015年申奧成功之後,相關林業、水土、生態方面的專家就先期開展了本底調查,對賽區內動植物的分佈、種類和數量以及土壤、水文等關鍵數據進行摸底,為生態保護和恢復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賽區開始施工前,我們對表土進行了剝離和收集,對樹木和珍稀植物採取原地保護或異地移植。今年6月底,完成了賽區整體生態修復工作,得到了外國專家的高度評價。曾經參與了本底調查的林業專家看到我們的修復成果,由衷地説“生態修復工作取得的成效比我期望的還要好”。

  新華網:除了綠色屬性,延慶賽區還有哪些亮點?

  劉利鋒:延慶賽區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賽區”,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只在“綠色辦奧”方面取得成果。縱觀整個建設過程,我們在科技創新領域也有很大貢獻。

  比如,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一條建在南坡的賽道,如何防止陽光照射,保證冰面質量,成為設計中的一大難題。我們成功研發出“地形氣候保護系統”,克服了氣象條件對賽道的影響。同時,在建設過程中制定了雪上場館評價體系,編制了賽道及製冷設計、驗收企業標準。幾年來,申請獲得的專利就有100余項,部分建設標準已通過國家審定,編入了地方標準。

  在工程建設和保障過程中,我們還組建了“賽道混凝土噴射手”“中國制冰師”“高山滑雪山地運行隊和救護隊”等新職業新人才隊伍。在擴大就業的同時,也帶動了我國冰雪産業規範、快速、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賽後,延慶賽區又將為延慶乃至北京帶來哪些惠及?

  劉利鋒:賽時,我們構建了一個便捷的公共交通網絡。隨着京張高鐵延慶支線的建成,觀眾從北京北站至延慶站的車程不到40分鐘,從延慶站乘擺渡車30分鐘內即可直達延慶賽區。賽區內11條索道為運動員和觀眾提供高山交通網絡,從小海陀山山腳下的延慶冬奧村到達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出發區僅需30分鐘。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將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相連,打造出“兩地三區1小時交通圈”。賽後,這些交通網絡都將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為廣大市民的出行帶來便利,也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提供長久支撐。

  賽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除了為我國運動員提供訓練和承接各類國際賽事外,將利用賽道中比較平緩的一段作為大眾體驗道,在專業運動員的帶領下體驗一把速度與激情。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將把回村雪道改造成大眾雪道供滑雪愛好者使用,改造完後將是我國最長的一條大眾雪道。延慶冬奧村未來將作為旅游度假酒店,為游客提供居住和就餐服務。

  延慶賽區不僅擁有國際一流的場館,還將成為一座春賞花、夏避暑、秋觀景、冬戲雪的旅游勝地。

+1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藝林
北京要聞
  • 【對話冬奧建設者】劉利鋒:“步步精心”打造延慶賽區一流場館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即將迎來100天倒計時,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大賽區的建設情況備受關注。其中,延慶賽區建設難度最大,也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賽區”。日前,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延慶場館建設處處長劉利鋒接受新華網專訪,講述延慶賽區的建設者們如何突破難點,打造亮點的精彩故事,回憶“步步精心”的建設歷程。
  • 【對話冬奧建設者】黃暉:新技術、新理念成就北京冬奧會綠色、低碳、節儉的鮮明底色
    隨着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北京冬奧場館規劃建設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日前,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接受新華網專訪,介紹北京賽區冬奧場館建設的創新理念和“北京方案”,講述作為一名“雙奧建設者”的使命心聲。
  • “水冰轉換”後的“冰立方”處處都是高科技
    “水冰轉換”後的完美冰面、能顯示冰壺運行軌跡的大屏幕、“巡邏”全場的防疫機器人……在相約北京·昆泰2021年世界輪椅冰壺錦標賽的首個比賽日,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場館內無論“面子”還是“裏子”,處處都是抓人眼球的高科技。
  • 創新作業模式 冬奧場館周邊垃圾“閉環”清運
    朝陽環衛中心二清場副場長劉曉勇告訴記者,針對冬奧會測試賽期間環境保障任務,該場創新作業模式,採取專人、專車、專運、桶車對接、專口傾倒的“四專一對接”閉環垃圾清運傾倒工作法,以及專人專路段、定崗定職責、人機聯動的“兩專兩定一聯動”幹路保潔模式,全力做好冬奧專項點位周邊環境保障工作。
  • 北京10月23日新增4例京外關聯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中非青年大聯歡走進北京延慶
中非青年大聯歡走進北京延慶
北京新增一處疫情中風險地區
北京新增一處疫情中風險地區
男子1500米四分之一決賽賽況
男子1500米四分之一決賽賽況
男子500米賽況
男子500米賽況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6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