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進城移民如何“扎下根” 廣西三貧困縣調查
2017-07-05 14:15:5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用于脫貧移民搬遷的生態民族新城(2016年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地裏好不容易長出的玉米、紅薯,卻被猴子、田鼠糟蹋了,一年到頭沒啥收成,日子緊巴巴的。”33歲的覃建律老家在廣西田陽縣坡洪鎮康浮村,那裏山高水少地薄,田地稀缺。

  “一樓養豬,二樓住人,三樓存放糧食,有人説‘一樓是畜牧局,二樓是人事局,三樓是糧食局’。房子年代久了,每當刮風下雨,就擔心會倒塌。”

  在當地政府對貧困人口精準識別中,覃建律一家被評46分,屬于貧困戶。得知政府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後,覃建律提出申請。今年1月,一家五口人離開居住30多年的老家,搬到縣城移民新區,跟城裏人一樣,住進了生活便捷的現代小區樓房。

  覃建律生産生活的變化,是廣西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時期,全國將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完成近1000萬人口搬遷任務,同一時期廣西將完成易地搬遷群眾110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搬遷到縣城。

  第一步:從農村到城市

  “這是我做夢都想不到的”

  71歲的蘇福珠一家也由偏遠鄉村搬到了縣城。他的老家在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茶油村,由于位于嚴重缺水缺土喀斯特地貌山區,三畝山地種出的玉米僅夠一家人糊口,靠養牛、豬和雞辛辛苦苦積攢下的錢,也大多花在了修葺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上。

  29歲那年,蘇福珠生下兒子蘇利,蘇利30歲結婚,兩年後生下女兒,父子二每人平均屬于晚婚晚育。“沒有辦法,家裏實在太窮,住的地方又閉塞,想討媳婦不容易。”

  如何走出大山呢?從電視裏看到外面的世界,蘇福珠憧憬著。兒子蘇利17歲初中畢業後,跟隨別人到廣州打工,這是老蘇家第一個到大城市謀生的年輕人。然而,在城市站穩腳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辛苦一年後,他又回到了老家。

  蘇福珠變得失望了,覺得日子看不到頭。然而68歲這年,喜從天降。2014年當地黨委、政府加大了對生態惡劣地區貧困群眾的搬遷力度。蘇福珠趕緊報了名。作為較早一批搬遷戶,蘇福珠得到國家4.8萬元購房補助,加上15萬元貸款,他們在縣城“民族新城”易地搬遷小區裏購買了一套140㎡住宅。“這是我做夢都想不到的。”

  搬到城裏後,蘇福珠一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讓搬遷群眾在城裏穩得住、能致富,當地政府利用優惠政策在移民小區附近引進了數十家電子廠、制衣廠,方便進城群眾就業。蘇福珠在小區裏找到一份保安工作,月工資1300元,他和老伴每個月還分別享有90元養老補貼,外出打工的兒子和兒媳每個月還寄來1000元生活費。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斬斷窮根、摘掉窮帽”,這是寫在大化縣“民族新城”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大門口的標語。大化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楊龍文説,“十三五”期間,大化縣扶貧移民搬遷工程計劃完成搬遷安置7749戶,2016年完成搬遷3617戶。

  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移民小區“毛南家園”,移民譚壯紅告訴記者,他家的新房115㎡,購房款中除政府補貼10多萬元外,還申請了5萬元免息貸款,自籌資金約3萬元。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黃榮彪介紹,目前縣城人口6萬左右,“十三五”期間,計劃搬遷到縣城的農村貧困人口約3.5萬,目前已有部分移民搬入。

   1 2 下一頁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瓊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華盛頓舉行獨立日遊行
    華盛頓舉行獨立日遊行
    秦嶺藥子梁羚牛成群
    秦嶺藥子梁羚牛成群
    清涼一“夏”
    清涼一“夏”
    “絕壁畫廊”巫山小三峽盡展南國綠意生機
    “絕壁畫廊”巫山小三峽盡展南國綠意生機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7112126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