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修于內”方能“形于外”
2017-10-10 08:58:01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現在過節,不再逢人必喝、逢喝必醉,像是卸去了身體和心靈的一道枷鎖”“不再為送月餅、拒月餅費盡思量,反而覺得一身輕松”……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雙節,大家普遍感到清風習習。一些黨員幹部感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後的這5年,不只言行舉止被“箍緊”了,思想覺悟也被“震醒”了。

  作風的轉變與覺悟的提升,其實互為表裏、同頻共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思想覺悟看似無形,卻決定著一個人的狀態和行為。面對頑固性、反覆性極強的“四風”問題,如果覺悟在“風”中飄,行為難免在“風”中搖。回顧那些走入歧途的官員,不論是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自欺欺人中沉淪,還是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功利主義中墮落,抑或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封建意識中迷向,一個關鍵原因就是自我省察不足、思想覺悟滑坡。

  北宋隱士林逋在《省心錄》中寫道:“坐密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可以免過。”正所謂“心正則眾邪不生”,當前,制度之網越織越密、執紀剛性愈發增強,但對于黨員幹部來説,只有把外在的“制約”化為內在的“守約”,由“不敢伸手”變為“不會動心”,才能真正做到明是非、知進退、有取舍。反之,如果僅畏懼于外在的制度,而不內化為心中的律令,不推不動、不拖不走,就難免痼疾難除、舊病易發,最終受到嚴處。

  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正因其“難”,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以世俗的眼光看,一首詩中所雲“豈不愛權位”“豈不愛粉黛”,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對于共産黨人來説,提升覺悟,就是要搬掉“豈”字頭上那座“山”,就是要努力做到“己不愛”。拿出“更挽藤梢上上頭”的決心毅力,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才能在面對“名利風”“攀比風”“浮躁風”“奢靡風”之時,心境坦然、不為所動。

  砥礪思想覺悟、傳承優良作風,黨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革命戰爭年代,方志敏的妻子繆敏不幸被捕入獄,方志敏手握為革命籌集的公款,卻堅決不徇情濟親、拿錢營救;羅榮桓去世時,拉著妻子的手再三囑咐,“我死以後,分給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楊善洲退休後,沒有頤養天年享清福,而是選擇回到家鄉種樹20多年,最後把價值3億多元的大亮山林場無償交給了國家……“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對一代代優秀共産黨人而言,覺悟是洪亮的鐘聲,警醒他們有所畏、知所止;覺悟是心中的燈塔,引領他們擇高處立、向寬處行。

  作風的改進,沒有休止符;覺悟的提升,永遠在路上。把紀律規矩刻印于心,慎獨、慎初、慎微,自重、自省、自警,由“修于內”而“形于外”,我們就能從容抵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魏寅)

+1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相關新聞
  • 新華網評:八項規定引領作風之變
    打鐵還需自身硬,以八項規定為切入口,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正風肅紀馳而不息,黨心民心為之一振,黨風政風為之一新。
    2017-09-27 17:04:09
  • 讓“鐵八條”由制度約束化為文化自覺
    聽 聽 聽 聽制度文明絕不僅僅是“強制”的文明,更是改變行為方式、形塑社會風氣的文明。“八項規定”的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要求衍生制度,制度培育習慣,習慣涵養文化”的內在邏輯。接下來,在一以貫之用好成功經驗的同時,作風建設更要引導廣大領導幹部把“行有所止”內化于心,養成為民、務實、清廉的習慣選擇、價值規范、文化自覺。制度缺乏必然導致監督缺位,完善制度相當于築牢拒腐防變的“第一道防線” 。
    2016-12-07 16:57:12
  • 八項規定,“小切口”推動“大變局”
    八項規定看似只是掀起官場風暴的一只蝴蝶,實則為執政黨優化內部治理、提升執政能力的關鍵一招在黨的作風建設史上, 2012年12月4日,已成標誌性節點。其時,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吹響了作風建設的集結號。以八項規定三周年為新起點,牢記宗旨、堅定信念、永葆共産黨員的政治本色,我們方能不負時代,成就更有希望的未來。
    2015-12-04 17:12:51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豐收的田野
豐收的田野
內蒙古甘肅等地出現降雪
內蒙古甘肅等地出現降雪
飛閱唐山灣月坨島
飛閱唐山灣月坨島
玩轉全球之遙遠的風景
玩轉全球之遙遠的風景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177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