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漳州:“中國菇都”邁向産業集群新征程-新華網
近年來,當地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産業發展,致力于打造助力鄉村振興的産業集群。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線上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互動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資訊

漳州:“中國菇都”邁向産業集群新征程

2022-07-13 10:00:29 來源: 福建日報
字體:

  鳳嘉園食用菌合作社的工人在採摘杏鮑菇。

  食用菌是農業大市漳州的特色産業之一,為當地贏得“中國菇都”“中國罐頭之都”“世界食用菌名城”“世界食用菌罐頭之都”等稱號。近年來,當地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産業發展,致力于打造助力鄉村振興的産業集群。2021年,漳州市食用菌鮮品總産量85.13萬噸,第一産業産值41.36億元,全産業鏈産值166.26億元。

  地靈“蕈”傑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通稱為蘑菇,古人稱為蕈。漳州自古就産各類香蕈,在《大明漳州府》、清本《漳州府志》“物産”及“土貢”中,都有許多關于蕈的記載。

  《漳州市志》記載:“蘑菇是食用菌類中,利用稻草、麥秸、牛糞等通過草腐生類真菌發酵的一種食用菇種,1964年,龍溪地區外貿站與農業局配合,在龍海縣步文公社的外貿加工場建立菌種培育站。”

  《薌城區志》進一步記載:“清乾隆年間,區內就有人工培植香菇、木耳。1964年,龍溪地區外貿局派員到上海學習蘑菇生産技術與經驗,並于1965年、1966年、1967年在市郊的市尾、群勇、紅旗村等大隊試種,獲得成功。地區外貿部門在步文設菌種場。市(區)農業局于1968年4月—9月舉辦一期農訓班,學習蘑菇的制種與栽培技術。80年代—90年代所種食用菌以蘑菇、毛木耳為主,其次有草菇、金針菇、鳳尾菇等。1995年食用菌總産量6459噸,交售國家鮮蘑菇15.5萬公斤,出口蘑菇罐頭160噸。”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人工種植發展,食用菌産業已成為漳州九大特色産業之一,漳州成為全國最大的雙孢蘑菇、白背毛木耳、杏鮑菇的生産基地。漳州雙孢蘑菇産量及其罐頭制品出口量佔全國的70%以上,居全國第一;白背毛木耳出口量佔全國的90%。食用菌機械産量佔全國的40%。從2007年開始,每年都在漳州舉辦的“中國蘑菇節”已成為國內外食用菌産業最重要的一個交流平臺。

  農業支柱産業

  近日,在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溪園村村民林麗芬的家庭農場裏,主人正在清理蘑菇房,為下一個種植季做準備。

  10多年前,林麗芬一家還十分窘困,一家三代5口人擠在兩間不足50平方米的舊房裏,僅靠種植2.4畝農田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

  2006年,在浦南鎮政府的幫助下,她從農村信用社獲得5萬元支農貸款,加上自籌資金,租下20畝土地,搭起食用菌種植大棚,和其他10多戶家庭一樣,成為食用菌種植專業戶。第一年,食用菌種植大獲成功,年純收入達3萬多元。夫妻倆幹勁更足了,丈夫林建南負責對外行銷,妻子林麗芬負責食用菌種植技術管理,成了鎮裏遠近聞名的致富之家。這幾年來,林麗芬家每年的食用菌收成都不錯,蓋起了一座約400平方米的3層小洋樓。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

  “食用菌産業是薌城區五大農業支柱産業之一。”薌城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郭一鳴説,發展食用菌産業,具有綠色、無污染、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的特點,給農民帶來良好的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

  漳州農業農村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漳州市食用菌鮮品總産量85.13萬噸,一産産值41.36億元,全産業鏈産值166.26億元。

  工廠化生産

  傳統的食用菌種植是粗放式的,在簡易的草棚和大棚裏進行,讓蘑菇按照季節規律自由生長。但是,這樣的生産方式不僅産量有限,也降低了抗市場風險能力。這幾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菇農抱團成立合作社,以工廠化生産的特色優勢一舉破解了這些難題,逐步把食用菌種植做成了一個大産業。

  在薌城區鳳嘉園食用菌合作社的廠房裏,一間間智能化恒溫菇房內,一排排杏鮑菇層層疊疊地依次擺放在房間內的貨架上。生産線上,工人們正忙著將採摘下的杏鮑菇打包裝箱。從拌料、裝袋、高溫高壓滅菌、接種、培菌、栽培、採收到包裝出廠,整個過程全部採用工廠化生産。

  鳳嘉園食用菌合作社總經理林少偉説,合作社于2014年成立,由6名社員發起,聘請農藝師3名,採用工廠化的方式種植蘑菇,現在每天可採摘杏鮑菇6萬袋,日産鮮菇30噸。

  “傳統大棚種植蘑菇一年只能種一季,而工廠化種植一年能種五六季,而且工作效率也高。”綠田園食用菌合作社總經理洪海碧説,像自動菌種裝料機共安裝6臺,一天可裝菌10萬多袋,整體效益是傳統種植的8倍至10倍。

  據了解,薌城區自2009年開始發展食用菌工廠化生産,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有鳳嘉園、綠田園、正華等8家專業合作社,區內形成了菌種、栽培、鮮銷、包裝、原材料的食用菌産業鏈,生産的品種有杏鮑菇、秀珍菇、平菇等,並以杏鮑菇為主,食用菌工廠化生産量逐年提升。

  “加強品牌建設,開拓市場,提高效益,持續推動食用菌産業化進程。”郭一鳴説,薌城區將繼續扶持食用菌合作社(企業),引進先進生産技術和設備,改進生産條件,進一步提高工廠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産管理水準的覆蓋面,促進薌城區食用菌工廠化生産走向新高度。(記者 蕭鎮平 通訊員 劉欽賜 鄭文典 文/圖)

[責任編輯:陳醉]
010070100010000000000000011115031128826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