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迎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好時機

  當全球汽車産業正從燃油時代的上半場,轉入電動智能時代的下半場,中國車企該如何把握機遇?

  6月8日下午,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舉行,眾多業內領軍人物和專家學者共聚重慶,從上述視角縱論汽車行業熱點問題,共同探討新發展格局下的全球汽車産業變革、機遇與挑戰。

  市場之變

  從過去美、日、德、韓、中等同分市場,到今天國産品牌坐擁半壁江山

  “中國汽車市場仍是全球汽車市場最亮的一顆明珠。”論壇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奇首先分享了一組數據:2023年一季度,國內汽車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高于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5個百分點;一季度汽車制造業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9%,高于制造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速12個百分點;一季度汽車類消費品零售總額1.08萬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4%。

  許多與會的業內人士都對此感到振奮,並紛紛表示,中國汽車特別是自主品牌近期緊盯全球汽車産業格局重塑機會,拔得市場頭籌,為未來發展贏得了先機。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2018年中國新能源狹義乘用車零售滲透率只有4.3%,今年1—4月這一數據突破了30%,這標誌著中國新能源行業已進入爆發增長期。

  “以前國內市場曾經是美日德韓中等同分市場,但到今天已經是中國品牌坐擁半壁江山,中國品牌的産品結構也從原來的低端、低價向中高端快速滲透。”朱華榮説,2018年15萬元以上的中國品牌佔比大約10%,但到2022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27.8%,國産車原來售價的“天花板”是15萬、20萬元,現在已超越50萬、60萬元。

  朱華榮認為,中國汽車市場引領了全球傳統汽車産業向智能電動汽車産業迭代升級。他預計,中國汽車年銷量未來可能達到3500萬甚至4000萬輛,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也將達到70%甚至80%。

  審視中國汽車産業快速發展的軌跡,業內人士對未來行業發展的路徑也越發明晰。上海汽車集團副總裁楊曉東表示,場景創造價值、數據決定體驗、軟件定義汽車,正在成為國內整車汽車企業發展電動智能汽車的趨勢。此外,大模型人工智慧平臺則可能對汽車行業開發、制造、行銷、産品、設計全價值鏈進行重塑,從而使得産品智能化水準極大提高,成本極大下降。

  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陳昊則認為,未來汽車將由傳統的出行工具,演變為定義出行生活的智能終端和第三空間,形成汽車、能源、交通、資訊通信等多領域、多主體參與的生態。

  李奇表示,所有這一係列的變化,將加大中國市場淘汰賽的激烈程度,這是一場實力、耐力和毅力的比拼,這也將決定中國汽車産業和世界汽車産業的未來。

  趨勢之變

  行業告別高增速時代,不重視産業鏈的車企將艱難求存

  當天論壇上,許多業內人士均指出,目前行業還有不少瓶頸需要突破,在技術、資源等方面也面臨不小挑戰。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目前國內汽車産品與技術迭代、産業鏈重構、商業模式和組織變革的速度遠遠超出預估。隨著行業全面告別高增速時代,市場將呈現長期激烈競爭態勢,部分車企將艱難求生存。

  朱華榮坦言,新能源汽車電池板塊已從過去少電、缺電、貴電迅速轉換為産能過剩。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求的動力電池産能約為1000GWH,而目前行業的産能已經達到4800GWH。

  同時,國內乃至全球汽車市場的格局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戰略性投資和競爭加劇,産品價格競爭越發激烈,車企利潤進一步削弱。在中國眾多的電動汽車品牌中,真正盈利的不超過3個。

  此外,行業某些關鍵技術仍然受制于人,供應鏈韌性不足,關鍵的原材料及晶片高度依賴于進口,比如鎳、鈷進口率90%以上,晶片進口率90%以上。

  李奇認為,汽車産業面臨減碳、能源形勢變革、智能化變革三重挑戰,需要立足于汽車全産業鏈、全生命周期進行碳足跡研究,切實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汽車行業的貢獻,同時也需突破晶片等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短板弱項,保證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表示,目前國內汽車産業的龍頭企業實力不錯,但供應鏈上的企業相對偏弱,行業需要進一步提升開放合作的水準。

  “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一定是專業人員做專業的事,一定要形成規模量才具有競爭力。”張興海説,沒有一個企業能同時具備智能化、網聯化及電動化方面的領先核心能力,靠企業單打獨鬥是沒有盼頭的,行業需要開放合作、深度融合,包括整車企業之間的合作。

  策略之變

  推動産業補鏈強鏈延鏈,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正當時

  中國貿促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在論壇上提出,推進中國汽車産業的高品質發展,要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同時做好“協調”大文章,不僅要做好燃油車和新能源車、軟件和硬體、産業鏈上下遊和産業生態、産業鏈自主可控與國際分工之間的協調發展,還要做好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在供需方面,要以滿足用戶根本需求為目的,而不是一味技術競賽。

  “中國汽車國際化已告別‘技術換市場’的單向模式,在技術和市場層面進入了‘雙向奔赴’新階段。”王俠説,跨國車企本地化戰略步步深入,中國車企全球化步伐也不斷加快,既有利于産業層面資源和機會的共用,也有利于全球范圍內技術變革紅利的普惠。

  “重慶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産業鏈正在加速聚集,目前也是本地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最好時機。”張興海表示,重慶以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為目標,對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前所未有的重視,這為重慶、國內乃至全球的車企和供應鏈提供了機會。

  記者從市經信委了解到,未來重慶將持續壯大汽車産業規模,加快推動新項目建成投産、新産品投放上量、新品牌發展壯大,聚力打造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同時,本地還將進一步優化産業生態,堅持整零協同,實施重大項目招商引資、重點企業培育提升,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補鏈強鏈延鏈。

  記者 白麟 楊駿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68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