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半月談 |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成渝篇
2023年06月08日 09:35 來源: 半月談

  編者按:打開中國地圖,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經濟圈由北向南,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引領我國經濟騰飛的主要動力源。佔國土面積2/3的西部地區,一直缺少國家級經濟圈的帶動。而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出之前,發展相對落後。

  成渝兩地共處西南腹地,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城鎮密布、風物多樣,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産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成渝山水相依、人文相親,兩地深度融合發展具有天然的優勢。2020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成渝一體化融合發展3年來,兩地齊唱“雙城記”,下好“川渝一盤棋”,摒棄同質化競爭,打破行政區劃壁壘與制度藩籬,各領域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加強産業協作互補打造數字産業新高地、構建跨區域“同一標準辦一件事”的市場服務系統、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

3月1日,在長城汽車重慶永川生産基地焊裝車間,智能化焊接機器人在進行焊接作業 黃偉 / 攝

  之一:雙向奔赴,雙城強圈

  半月談記者 胡 旭

  3年多來,川渝兩地不斷健全産業協同機制、完善産業協同生態、豐富産業協同載體,在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汽車等領域多維發力,聚力打造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先進製造業版圖,為雙城經濟圈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當前,兩地正緊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重大機遇,順應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趨勢,以強化産業協作為主線,不斷提升川渝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和産業帶動力。

  製造強圈挺脊梁

  今年5月1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國産化首&單機容量功率150兆瓦級大型衝擊式轉輪,在位於四川德陽的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成功下線,實現了我國高水頭大容量衝擊式水電機組關鍵核心技術國産化“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

  2022年,受益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廣泛高效的産業協同效應,東方電機全年水電投産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在清潔能源産業領域,一些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發,完全由一個企業來完成是非常難的,必須要聯合産業鏈、創新鏈協同創新。”東方電機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軍説,東方電氣與重慶大學有長期合作,並於2022年聯合成立清潔能源電力裝備聯合研究院,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裝備製造産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製造業的“脊梁”。川渝兩地站穩基本盤,圍繞成都德陽地區、重慶中心城區這兩個核心區,和G93成渝環線高速産業協作發展示範帶“做文章”,在能源、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智能製造等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協同發力,不斷向産業高端奮進。

  數據顯示,目前四川已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共38個,2022年規上裝備製造産業營業收入達6885.1億元。同期,重慶全市裝備製造規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超2500億元。川渝萬億級裝備製造産業集群雛形初現。

  全鏈起舞爭上游

  “我們在這裡已經投建了6條生産線。”在成都舉行的2022世界顯示産業大會上,京東方科技集團相關負責人&&,“我們還布局了前端的研發生産線,在成都和重慶有兩個創新中心。”據了解,目前京東方已在川渝地區累計投資超2000億元,累計創造産值超3000億元。

  頭部企業的布局折射了成渝雙城經濟圈在顯示産業深厚的積澱和涌動的活力。“成渝地區新型顯示産業協同配套能力不斷增強,構建起以京東方為龍頭、配套企業超過40家的較為完整的産業鏈。”四川省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陳文濤説,成渝地區已成為中國柔性顯示産業最大集聚地。

  除了新型顯示産業,川渝兩地還瞄準集成電路、智能終端、軟體、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提升産業配套合作、推動技術協作攻關、共建特色産業集群、搭建合作交流&&、加強人才培養合作,推動川渝電子信息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打造世界級川渝電子信息産業集群。

  “目前我們已經整合對接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西南交大等川渝知名高校創新資源,建成啟動電子信息技術共享實驗室。”川渝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産業中試研發&&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可以為電子信息技術産業領域科技成果進行成熟化處理和工業化考驗,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上生産線,並最終走入市場。

  “芯屏端”齊上陣、“軟智網”同發力。2022年,川渝電子信息産業規模達到2.2萬億元,並成功躋身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名單。四川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下一步,川渝兩地將在政策、産業、資源等方面共繪一張圖,加快構建“一軸雙核、兩帶三區”電子信息産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5月17日,在重慶市永川區舉行的 2023 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職業教育活動周辦學成果展上,重慶科創職業學院與企業聯合研發的機器狗在現場與觀眾互動 黃偉 / 攝

  雙向奔赴闖新路

  走進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賽力斯智慧工廠,機械臂伸縮旋轉,300多台機器人有序協作,激光焊接高速運轉。作為重慶民營汽車龍頭企業,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業務的科技型製造企業。

  新能源汽車是“硬科技”,也離不開“軟支撐”,賽力斯選擇在成都布局軟體中心,招募200多名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處理等領域的“高手”加盟。“成都在電子信息及互聯網技術方面有突出優勢,重慶在整車製造方面有技術和經驗。我們整合兩地長處,培育更強的軟體技術隊伍,提升産品競爭力。”賽力斯集團相關負責人&&。

  重慶和四川都是汽車産業重鎮,重慶長安、力帆等品牌全國知名,一汽大眾、沃爾沃等品牌聚集成都。隨着汽車行業變局來臨,川渝兩地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中“以智能網聯和新能源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車産業研發生産製造基地”的要求,進一步補短板、鍛長板,夯實集群發展優勢。

  近年來,包括南充在內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抓住汽車産業發展趨勢,着眼成都、重慶汽車産業上下游鏈條,打造特色整車、專用車和零部件基地。

  數據顯示,目前川渝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各級配套商達到1600多家,年産值超7000億元,汽車年産量超300萬輛,佔全國比重達到12%。四川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川渝兩地將以共建應用場景、強化産業協作為主線,加快建設高效協同、有效融合的現代汽車産業體系,全面提升川渝汽車産業的全球競爭力和産業帶動力。

 

  之二:唱好“雙城記”,承擔新使命

  半月談記者 趙宇飛

  2023年,重慶、四川將聯合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248個,遠超2021年的67個和2022年的160個,其中一季度已累計開工225個。兩地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攜手邁向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承擔起新的使命。

  雙城一體化,融入新格局

  今年5月17日清晨,相距300余公里的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和成都國際陸港,各有一列中歐班列(成渝)號拉響汽笛,迎着朝陽緩緩駛出站&。

  “2021年1月1日起,中歐班列(重慶)和中歐班列(成都)統一為中歐班列(成渝)號。”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主任巴川江説,這是全國首次實現跨省市中歐班列合作,雙方統籌優化班列去回程線路和運力資源。

  這是兩地摒棄同質化競爭、邁向一體化發展的真實寫照,其背後是黨中央在巴蜀大地布局落子,書寫現代化發展新篇章的一幕。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強調,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經過3年的融合發展,“川渝一盤棋”理念推動着現代化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在打造重要經濟中心方面,川渝共建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合力打造數字産業新高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建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共建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在打造科技創新中心方面,川渝共建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以“一城多園”模式高標準建設西部科學城,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在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方面,川渝共建對外開放大通道,進一步拓展暢通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共建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等高層級對外開放&&,共同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推動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等。

  在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方面,川渝推動生態共建共保、環境共治、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將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推動教育資源共享,共同繁榮文體事業,共建高水平醫療養老服務體系,強化公共安全保障等。

  川渝兩省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兩地將進一步協同融入新發展格局,協同深化重點領域合作,協同推進重大事項突破,廣泛凝聚共識與合力。

2022年12月30日,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等待發車。

  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

  在重慶渝北區與四川廣安市交界處,南北大道三期工程施工現場,機器轟鳴聲中,鋪路機緩緩向前推進,數百名工人緊張忙碌,工程建設已進入衝刺階段。“三期工程連接重慶渝北區茨竹鎮和四川鄰水縣高灘鎮,預計今年內全面建成通車,通車後高灘鎮到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的車程將從近2小時縮短至40分鐘左右。”成都路橋工區負責人李宇説。

  南北大道曾因行政壁壘在川渝交界處“斷頭”多年。這條“斷頭路”命運的改變,得益於川渝合作推進的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改革。

  2020年底,在四川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與重慶渝北區茨竹鎮交界地帶,川渝啟動建設首個跨省域新區——川渝高竹新區,旨在打破行政壁壘,實現經濟要素跨省市高效流動。如今,新區已累計入駐企業182戶,簽約川渝共建重大項目38個,協議投資333億元,初步形成以汽車研發製造為主的現代産業集群。

  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改革,只是川渝共同推動的重點改革之一。3年多來,川渝運用現代化思維,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

  川渝建立市場准入“異地同標”服務機制,構建跨區域“同一標準辦一件事”的市場服務系統,實行信用聯合獎懲。建立跨行政區域外商投資企業投訴處理協作機制,完成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協同立法,構建知識産權跨區域快速協同保護機制。“川渝通辦”事項已達311項,涵蓋交通通信、戶口遷移、稅務、就業社保等重點民生領域。

2021年4月8日,川渝高竹新區內的一家企業員工在工作。 劉坤 / 攝

  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承擔新使命

  “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過程中,地處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承擔着新的使命。”重慶市委黨校副校長張倵瑃説,對內將成為區域發展新引擎,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加快破解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對外,作為我國向西、向南開放的重要窗口,依託“一帶一路”拓展市場空間,助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地圖上看,成渝地區如果能與沿海三大增長極連點成線,將形成一個佔全國經濟總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間,形成“北有京津冀,東有長三角,南有粵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這有助於梯次實現先進生産力的有效牽引,最大限度覆蓋及拉動西部地區的發展,激活西部地區約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張倵瑃説。

  如今,依託四通八達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成渝地區,已從內陸腹地變身為開放前沿。

  多條國際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區形成聯結點——向東,經長江黃金水道可直接出海;向西,中歐班列(成渝)號可從成渝直達中亞、歐洲各國;向南,以川渝為重要支撐點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目的地已覆蓋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向北,成渝均已開通直達俄羅斯的國際班列。

  “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面向歐亞大陸的向西和向南開放將凸顯更加重要的地位。”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湯繼強説,唱好成渝“雙城記”,有利於我國利用歐洲的技術、中亞的能源等優勢資源,打通南亞、東南亞的市場,進一步拓展我國發展空間。

 

  之三:讓高質量發展助益高品質生活

  半月談記者 李力可

  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GDP達7.75萬億元,佔全國的6.4%,佔西部地區的30.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得益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巴蜀兒女日益共享發展成果,憧憬高品質生活。

  強交通促雙城更脈動

  重慶市大足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點工程成渝中線高鐵首座隧道——黃連堡隧道於日前順利進洞施工,標誌着成渝中線高鐵全線建設進入快車道。成渝中線重慶段大足指揮部指揮長蔣樹平介紹,成渝中線重慶段正線長度102.698公里,設計工點共120個,全段已投入2000余名施工人員投入建設。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之一,設計時速350公里的成渝中線高鐵建成後,成渝兩地將實現50分鐘通達。

  以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短板是長期制約川渝兩地發展的主要障礙,也是兩地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首要牽引。據川渝兩地發展改革委通報數據,今年1至4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基礎設施項目,已開工74個、累計完成投資5067.6億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資680.2億元。

  如今,區域貫通、市域互通、要素暢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正在川渝兩地加快形成。

  先看陸上交通——以高鐵和高速公路為代表的路網正不斷織密。成達萬高鐵全線首座隧道——青山隧道順利貫通;西渝高鐵華鎣山隧道施工全面加速;成渝高速實施“八車道高速公路通道”改擴建。

  次看水路航運——以長江、嘉陵江、烏江“一幹兩支”國家高等級航道為骨架的航道體系正在形成。川渝正全力推進涪江雙江航電樞紐、利澤航運樞紐項目和萬州新田港二期等航運項目建設。“川渝水水中轉班輪航線”“瀘州-九江集裝箱班輪航線”“川渝滬航線”“廣安-重慶航線”等均已完成穩定運行。

  再看航空運輸——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加快形成。四川達州機場已正式通航,重慶萬州五橋機場航站樓擴建項目塔&和辦公綜合樓已投用,南充高坪機場三期、重慶江北機場改擴建、四川樂山機場等項目正加快建設。

2022年12月12 日,一列復興號列車行駛在成渝高鐵線上。 劉坤 / 攝

  聯袂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

  在川渝兩地間,污染跨界協同治理正有序開展,協同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立法,聯合編制長江、嘉陵江、烏江、岷江、沱江、涪江“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川渝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6%以上,協力確保一江清水永續東流。

  在重慶潼南區與四川安岳縣交界處,兩地村級河長對琼江開展了巡查,在查看河流水質和河岸保潔問題後,雙方河長對巡查問題進行拍照並及時上傳反饋。自2018年川渝實行聯合河長制以來,潼南、安岳兩地已開展區、鎮、村多層級聯合巡河40余次,如今琼江已連續5年達到III類水質。

  “水也清亮了,臭味也沒了,我們吃完晚飯出來散步覺得非常舒服。”潼南區崇龕鎮青杠村村民王虎説。

  發源於四川達州大竹縣的銅缽河,流經重慶梁平區、達州達川區,最終匯入嘉陵江。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啟動建設後,川渝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及達州、梁平兩地聯合對銅缽河進行巡查,合作投入6.89億元實施57個項目,還銅缽河一江碧水。

  川渝兩地嚴格生態環境准入,建立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體系,統籌建立並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截至目前,重慶、四川分別劃定2.04萬、14.92萬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森林覆蓋率分別提高到54.5%、40.2%。

  厚植獨特生態本底,也造就了川渝兩地豐富的文旅資源。川渝聯合共推川渝文旅品牌,豐富巴蜀文旅産品供給,加快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

  巴蜀兒女樂享美好新生活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2022年6月,川渝高竹新區至重慶市主城區的首條跨省公交車“川渝20路”正式開通,該條公交線路實行跨省域互通、互聯,支持兩地公交卡通用,實行階梯票價,最高票價5元。川渝兩地協同實施兩批次43項便捷生活行動舉措,推出311項“川渝通辦”事項、累計辦件已超過1000萬件。川渝公積金互認互貸、川渝電子健康卡實現互聯互通、人員人事檔案“跨省通辦”“川渝通辦”等民生實事不斷落地。

  ——擁抱綠色生活。成都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示範區”,5年來建成天府綠道6158公里,133平方公里環城生態區全線貫通,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4.3%;重慶也&&城市更新提升行動計劃,志在讓天更藍水更清,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打通醫療服務。川渝醫療實現&&互聯、系統互通、結果互認,兩地聯合組建眼科、神經外科、疼痛科等80余個專科聯盟,建立205個遠程醫療協作網,38家三級公立醫院互認16項臨床檢驗、41項醫學影像檢查項目結果,1.2萬家定點醫療機構住院(門診)費用、2.9萬家定點藥房實現跨省直接結算,服務群眾超251萬人次。

  ——實施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穩步推進西部職教基地建設,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成渝地區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産業等職教集團6個、醫藥衞生職業等教育聯盟4個,組建區域性、行業性等多類型技工教育聯盟和技師學院集團5個,推進22所高校65個優勢特色學科結對共建“雙一流”學科。

  巴山蜀水造就了一馬平川的成都和山高坡陡的重慶,也孕育出巴蜀兩地兒女既迥異又互補的性格。如今,在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中,川渝兩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變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着的現實。

編輯: 韓夢霖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67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