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十日,合川區趙家渡水生態公園,檢察官、漁政工作人員、漁業專家等在涪江江心放流魚苗。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3月10日,涪江合川段一次非同尋常的增殖放流引發關注:魚種非同尋常,全是重慶水域珍稀魚種;放流方式非同尋常;放流程序也非同尋常
■“此次放流是長江增殖放流由注重數量的粗放型向精細化、專業化、科學化放流的一次重大轉變”
■這一重大轉變,來得並不容易
3月10日,驚蟄已過,萬物萌動。
涪江右岸合川區趙家渡水生態公園的臨江處,一群身着檢察制服、漁政制服的工作人員,將一袋袋充氧袋裝魚苗小心翼翼搬下車。
“啥子魚這麼漂亮?”圍觀者中有人詢問。
合川區檢察院副檢察長文順明指着魚苗給大家科普:“第一排第一袋是岩原鯉、第二袋是胭脂魚,後面是中華倒刺鲃、厚頜魴……”文順明身後,挂着“規範增殖放流 共護生物多樣性——2023年聯合增殖放流活動”的橫幅。
“這個我在電視上見過,是我們重慶的特色珍稀魚哦!”有圍觀者認出了魚苗中的“舊識”。
增殖放流是指用人工方法向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漁業生物的卵子、幼體或成體,以恢復或增加種群的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群落結構。以往重慶每年到了合適季節,各地各部門甚至民間組織,都會組織頻繁的增殖放流活動。
但是,這一次卻非同尋常。首先是魚種非同尋常。以往放流魚種絕大部分是以四大家魚為主的經濟魚類。但這一次放流的魚苗,全是在重慶水域難得一見的本地珍稀魚種。
其次是放流方式非同尋常。以往放流大多在江岸邊完成,但這一次放流,除少部分魚苗在岸邊放流外,大部分由漁業專業船舶在江心放流。
這次的放流程序也非同尋常。以往放流流程缺乏規範性和科學性。但這一次放流,從魚苗選擇、種質來源、放流時間和地點,到投放規範、保護監管等方方面面高度標準化,共有五大環節數十個規範步驟。
隨意放流,對長江生物種群結構有害無益
這場由市檢察院、市農業農村委、市檢察院一分院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增殖放流活動,有眾多不同尋常之處,更有其值得關注的深刻背景。
著名漁業專家、西南大學漁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維志語重心長地&&,胭脂魚、岩原鯉是嘉陵江流域自然分佈的珍稀魚類,大口鯰、厚頜魴、中華倒刺鲃是嘉陵江合川段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的保護對象,在嘉陵江水生生態系統中佔據重要位置。
但漁業資源監測數據顯示,受多種因素影響,三江流域這些魚類資源的自然補充不足,個體數量相對偏少,種群結構也不夠合理,有必要以增殖放流的方式適當補充。
而因為缺乏相應強制性規定和監督手段,近年來重慶諸多增殖放流的“主角”,是四大家魚等經濟魚類。甚至連食人鯧(俗稱食人魚)、鱷雀鱔等兇猛的外來入侵水生物也成了我市不少民眾放流的魚種,嚴重威脅着我市水生生物生態環境。
西南大學水産學院博士、重慶智水生態修復研究院院長鄭宗林&&,長江重慶段外來入侵魚類不少已實現自身本地繁殖,對重慶本地珍稀特有魚類的生態位帶來嚴峻挑戰。
“不科學、不規範、不文明的放流行為,影響增殖放流效果,放流的外來種、雜交種等,更是直接損害長江生物種群結構。”市農業農村委漁業處處長秦大海坦言,此次聯合放流是一次向社會公眾和相關部門,開展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普及的宣傳活動。
“據我所知,這麼專業的放流,在整個長江流域都少見!”姚維志現場放流魚苗後&&,此次放流是長江增殖放流由注重數量的粗放型向精細化、專業化、科學化放流的一次重大轉變。
規範放流,做好新時代長江保護的“精細活”
事實上,漁業專家口中的這一“重大轉變”,來得並不容易。
市農業農村委漁業處統計數據顯示,自2006年起我市就開始在長江幹流及嘉陵江、烏江等重點水域實施增殖放流。截至目前,已累計向天然水域投放各類魚苗(種)5.5億尾,在增加魚類總量上取得積極效果。
但以往各類增殖放流活動因缺乏相應強制性規範,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量輕質”現象,放流魚種結構不夠理想。
市農業農村委為改變這一現狀作出過不少努力,但因增殖放流涉及面過廣、缺乏強有力制約手段等,收效有限。
“新時代的長江流域生態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市檢察一分院相關負責人&&,規範增殖放流、共護生物多樣性,司法理應先行,這是統籌發揮刑事檢察懲治預防功能和公益訴訟檢察修復彌補作用的內在要求。
司法機關的介入可以解決行政機關這方面工作中的痛點,即規範增殖放流的監督、懲處等系列法律問題。
雙方一拍即合。2022年5月,市檢察一分院與市農業農村委聯合&&《規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保障生態平衡的協作意見》,於全市率先對規範增殖放流的基本要求、增殖放流的行政監管與檢察監督等眾多領域進行了規範。2022年7月,該院又&&《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關於規範檢察環節增殖放流活動的工作辦法》,對檢察環節增殖放流活動進行系統規範。
這一系列制度,一改以往粗放的放流模式,從放流規範報備審查程序、放流苗種的選取、放流方式的選擇等環節和方面進行了規範。例如明確要求用於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必須是本地種,放流物種的親本應來源於放流水域原産地天然水域等。
這些細緻入微的明確要求,旨在讓增殖放流變成一項“精細活”。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高度評價該系列制度,認為其“進一步明確了規範增殖放流的有關要求,建立了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合巡查等7項協作機制,提出了強化增殖放流行政監管和檢察監督的具體措施。”
此外,市農業農村委還要求全市各區縣農業農村部門積極主動加強與檢察機關的對接,共同把協作意見履行好,把增殖放流監管好。
區域聯合、系統探索,為長江生態檢察官制度再賦能
制度的力量影響重大且深遠。
據不完全統計,在增殖放流系列制度&&前一年,市檢察一分院轄區增殖放流26.496萬尾魚苗,基本沒有珍稀魚類;該系列制度&&至今不足一年,該院轄區增殖放流岩原鯉、胭脂魚等珍稀魚類7020尾,中華倒刺鲃、長吻鮠等本地特色魚類11.08萬尾,在增殖放流總量中所佔比例猛增至49.1%。
“這是長江生態檢察官制度全面運行以來的一次重大探索。”市檢察院一部主任李光林&&,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長江生態檢察官理應合力扛起長江“上游責任”。
李光林透露,重慶檢察機關不僅在規範增殖放流、共護生物多樣性上進行首次重大嘗試,更已經全面開啟對長江生態環境資源的“系統化、專業化、一體化、溯源化”保護。
2022年,重慶市檢察機關辦理了一起跨省非法捕撈野生鱖魚案。該案的特殊之處在於,涉案漁獲銷售地在江北區,但非法捕撈地卻在貴州省清水江。
重慶市三級長江生態檢察辦公室一體化辦案,依據重慶市檢察院和貴州省檢察院等六地簽署的《關於建立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跨區域檢察協作機制》,在刑事處罰之外,確定了渝黔兩地聯合修復生態的協作方案。
今年2月27日,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清水江邊,該案中3名微罪不訴的當事人,親手放流用於生態修復的魚苗,同時以巡河方式以勞代償。
長江生態檢察官制度全面運行近兩年來,全市檢察機關緊盯非法捕撈“捕運銷”環節,強化全鏈條打擊,斬斷長江捕撈非法利益鏈條。同時健全檢察環節生態修復機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87件,追償生態環境資源損害賠償金220萬餘元,放流魚苗300萬餘尾。
“目前重慶市檢察院和市農業農村委,正與四川省檢察院和農委農村廳積極對接,就川渝兩地規範增殖放流、共護生物多樣性進行共同探索、共同合作,實現川渝聯動、川渝互動。”李光林&&,川渝兩地檢察機關未來將進一步打造長江生態環境資源聯合保護機制,對長江生態進行更高質量保護。
記者手記>>>
一個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新視角
改變以往增殖放流“重數量、輕質量”的粗放方式,代之以精細化、專業化、科學化放流方式,這是重慶長江生態檢察官制度在保護生態環境領域打出的又一套組合拳。
規範增殖放流魚種、規格、流程,規範增殖放流的行政監管與檢察監督等系統性舉措,讓保護重慶水生生物多樣性,在重慶具有了司法和行政雙重保障。
生態保護,司法先行。
重慶檢察機關為保護重慶水生生物多樣性、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
陳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