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在渝上演

3月18日,音樂兒童劇《甪端》在國泰藝術中心劇場上演。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太和殿屋檐上的小脊獸什麼樣?永壽門、隆宗門、螽斯門這麼多宮門都在哪?乾隆皇帝生母住過的宮殿有何與眾不同之處?3月18日下午,以“甪端”(注:甪讀lù,甪端是中國神話傳説中的神獸,與麒麟相似,傳説能日行一萬八千裏,通四方語言)為主角的音樂兒童劇《甪端》亮相國泰藝術中心,帶領重慶觀眾一起遊覽充滿故事的壯美紫禁城。

  兩個“孩子”,演繹時空交錯的故事

  《甪端》是故宮博物院與藝瑞奇國際文化聯合出品的首部原創兒童劇,以故宮瑞獸“甪端”為原型,圍繞如何創新文物傳承方式,講述主人公小甪端和他的“文物家族”成員,以及故宮宮廷歷史部老高和孫子高小端之間有趣又感人的故事。

  在近兩個小時的表演中,演員利用現代舞美技術和臺詞講述了一個時空交錯的傳承故事:

  “甪端”是故宮中明萬歷年間的一座掐絲琺瑯香薰神獸,400多歲的他有著一顆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童心;高小端是故宮宮廷歷史部老高的孫子,生長在資訊時代的他更願意接受短視頻帶來的碎片化資訊。兩個“孩子”在故宮內相遇,一起帶領觀眾探索紫禁城的奧秘。

  回眸故宮文物南遷的重慶之旅

  該劇把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金甌永固杯、南宋沈子蕃緙絲《梅鵲圖》、晉代書法家陸機的草隸書法作品《平復帖》等國寶級文物設計成舞臺上的重要角色,與甪端展開了“大辯論”。

  背生雙翼、手持金剛寶杵的行什,興風作雨的海中異獸押魚,頭頂尖角、智慧勇猛的獬豸……加上沉浸式舞美影像、裸眼3D等現代舞美科技,讓觀眾徜徉在中國傳統建築美學意趣之中。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歷史,《甪端》還對故宮文物南遷進行了刻畫。1933年,為防日寇劫掠,故宮博物院約1.3萬箱文物精品兵分三路,展開了長達10多年的漫長遷徙。其中,有9000余箱文物曾在重慶“暫住”。

  此次《甪端》來渝上演正是為了紀念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的重慶之旅。當演到故宮南遷的故事時,大螢幕展示了1947年負責故宮文物南遷的工作人員在重慶南溫泉拍下的珍貴照片。在場的觀眾為之感動,紛紛鼓掌致意,現場氣氛達到高潮。

  “希望更多人了解故宮、了解故宮文物”

  “劇中即將退休的故宮典守者老高和孫子的對話,讓我感慨萬千。”演出結束後,一位帶孩子來看演出的家長表示,這段對話中既有對職業的堅守,也有對工作、對文物和對故宮的深厚感情,希望這樣的兒童劇能夠經常上演,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金州小學四年級學生高飛説,舞臺上“活起來”的文物有趣、有味,他希望暑假有機會再去一趟故宮,更深入了解其中的文物以及中國傳統文化。

  “希望更多人走進劇場,了解故宮、了解故宮文物,感受故宮文博典守者們的辛苦付出。”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音樂兒童劇《甪端》總策劃閆宏斌介紹,《甪端》3月19日在重慶國泰藝術中心上演後,還將前往深圳、北京、安徽等地進行巡演。(記者 劉一葉)

編輯: 王彩玲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43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