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地標盛裝歸來 為你開啟全新體驗

12月30日,大田灣體育場,不少市民前來健身打卡。本組圖片均由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12月30日,渝中區賀龍廣場。

12月30日,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12月30日,經過兩年多精心建設,大田灣—賀龍廣場—文化宮片區保護提升工程正式對外開放。

  該保護提升工程是重慶城市更新提升重點項目,包括大田灣體育場保護與利用工程、賀龍廣場(大田灣片區市政工程)、文化宮文化風貌保護提升工程三大部分。其中,大田灣體育場將以建設生態體育公園為目標,高品質打造“全民健身中心”;新建的大田灣片區市政工程,通過賀龍廣場至文化宮中門人行天橋,串聯大田灣體育場與文化宮,實現人車分流;文化宮文化風貌保護提升工程將進一步突出公益性和服務性,充分發揮“學校+樂園”作用,更好服務廣大群眾。

  説起重慶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標誌性建築,有三個地方不能不提:新中國第一個甲級體育場——大田灣體育場、“讓勞動人民打上文化牙祭”的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下稱文化宮)、見證新中國成立後重慶變遷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下稱大禮堂)。

  新中國成立之初,這三處標誌性建築,由鄧小平、劉伯承、賀龍親自主持建設,山城人民共同勞動參與。在那百廢待興的年代,其極大地提振了城市信心、造福了人民群眾。

  2019年底,經歷了60多年風霜、承載了重慶城市記憶和深厚歷史情感的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啟動保護提升工程。大田灣—賀龍廣場—文化宮片區,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慶人熟知的大田灣體育場、文化宮,經歷了怎樣的“手術”?如今它們盛裝“歸來”,給市民帶來怎樣的全新體驗?

  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

  1952年,文化宮建成,鄧小平親自題寫了“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幾個大字。投用後,這裡很快成為全市集會和節日舉行大規模游園活動的重要場地,每到節假日人山人海,曾創下一天接待10萬人的紀錄。

  “文化宮是重慶人看露天電影的地方。當年播放的首部影片是《白毛女》,雖然放映設備僅是&16毫米的小電影機,露天壩子卻坐得滿滿當當,第一場售出1.2萬多張門票。”文化宮老工作者商德倫回憶説。

  與文化宮相比,大田灣體育場的建設過程更為曲折。上世紀50年代,重慶市政府發動機關幹部和市民參加義務勞動,把抗戰時期跳傘塔旁的小山推平,將棄土填入大田灣體育場的溝壑之中,開闢出一個群眾集會廣場。大田灣體育場1950年11月開始填溝,1951年4月中旬義務勞動結束時,參加總人數超過13.2萬人。

  “大田灣體育場1951年由賀龍主持修建,1956年3月開放投用。”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大田灣體育場的設計者尹淮,不管是計算橢圓形的弧度,還是安排主席&、觀眾入口、座位等,每個環節都親自操刀。當時,手繪圖紙非常複雜,尹淮還為此到前蘇聯“取經”。

  大田灣體育場是新中國第一座甲級體育場及現代意義上的綜合體育場,不僅記錄下1965年重慶籍短跑運動員陳家全跑出手計時10秒整成績、平當時男子百米世界紀錄的精彩時刻,在中國足球甲A和中超時期,前衛寰島、重慶隆鑫、重慶力帆等足球隊在此揮汗如雨,見證了重慶足球的輝煌與滄桑。

  年近8旬的市民孫永健告訴記者,1956年至2005年期間,大田灣體育場承擔了球賽、演唱會、運動會等眾多重要賽事及文藝等活動,這裡總是人潮涌動、熱火朝天。

  一次修舊如舊的“手術”

  近些年,由於自然老化及數次改建、加建等原因,文化宮逐漸失去了其原有風采,房屋漏水、墻面脫落、欄杆破損等病害,不同程度影響建築的正常利用。

  大田灣體育場情況更不樂觀——因為設計使用年限為30年,2005年看&被鑒定為危險建築後,這裡就不再承擔主要賽事。

  2019年2月,市規劃委員會暨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第一次專題會議審議通過《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保護提升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片區作為城市更新提升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渝中半島人文中心首批實施項目。

  大劇院是文化宮的中心建築,外觀造型現代、簡練、莊重、大氣,曾是重慶西南大區時期建築的重要代表。但是,經過後來的加建、改建,大劇院及附屬功能建築已面目全非。同時,由於原始建築設計資料部分缺失,需查閱相關資料信息並結合現狀歷史痕跡進行推理,有一定復原難度。

  建設者通過對建築現場調查、勘測獲得的數據、照片進行分析,力求原汁原味修繕工程設計,讓主體建築的部分重要材料盡可能依圖採用傳統材質。

  據介紹,為還原文化宮原有面貌,施工人員清除正門處的立柱涂層後,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恢復其顆粒感;大劇院將正門處的綠色高反射玻璃幕墻(係後期改造)恢復為原設計木門窗形式;剔除外墻及外立柱上的不同材質面層,讓大劇院主體恢復斬假石(又稱剁斧石,是種人造石料)面層,並聘請雕塑家恢復原設計在正立面的工農文化浮雕裝飾;考慮到材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保證外觀不變的前提下,對局部材質進行提檔升級,讓同色真石漆替代顏色水泥粉,同色金屬屋面瓦替代石棉瓦。

  “大田灣體育場的碉樓、紅墻、拱窗、白玉欄杆等元素,充滿了濃郁的‘中國風’。”大田灣體育場保護與利用工程文保修繕設計負責人胡斌介紹,他們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大量的材料化學分析、化學實驗、力學實驗,通過現代技術取樣明晰了當年的使用材料,力求還原當年體育場的修繕材料和修建工藝。

  同時,項目文保修繕團隊的每道工藝及工序均採用“樣板先行”原則,先做樣板,經參建各方及文保專家驗收合格後,再進行大面積施工。為此,項目團隊聘請上百名傳統工匠參與保護提升工作。對原有保留的木門採用傳統榫卯方式進行加固;上漆則邀請傳統大漆工匠採用地仗工藝(即在木質結構上覆蓋一種襯底,以防腐防潮)進行修繕。

  古樹保護也成為此次保護提升工程的亮點。大田灣體育場建成時,曾種下上百棵老樹,其中大部分為黃葛樹。此次提升“手術”僅修繕了花&、修剪了樹枝,對極個別雜樹進行了移栽。

  一場驚喜連連的體驗

  在文物保護“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大田灣—賀龍廣場—文化宮片區保護提升工程還在完善群眾體育文化功能、提升城市共享品質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讓人驚喜連連。

  家住兩路口一帶的周大爺,對於剛修好的大田灣—文化宮人行天橋讚不絕口。他説,以前,從大田灣體育場到文化宮要走C型天橋,繞很大一圈才能過馬路。新修了天橋後,從賀龍雕像就能直接步行到文化宮,非常方便。

  “文化宮修整一新,更加大氣。大院劇前的新廣場,讓我們擁有了更多休閒娛樂的空間。”前來打卡的居民陳嬢嬢説。

  據介紹,此次修繕主要針對設施功能滯後、文化形象削弱、公共空間品質不佳、市民共享疏離等問題進行優化、提升,使該片區真正成為城市中心的文化廊道和綠色公共空間,更好地服務市民步行、休閒、健身等需求。

  比如,大田灣體育場除內場足球場和標準跑道外,外廣場生態體育公園還建設籃球場、網球場、氣排球場、乒乓球場和門球場、健身路徑等,相關場館將分時段對公眾開放。

  為改善片區文化形象,相關方面不僅保護修繕文化宮大門、中統樓、紅星亭展覽館等文物和歷史建築,還打造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的文化通廊,並設置休閒設施。

  為營造整體步行空間,人行天橋配套修建了兩座扶梯和三個升降電梯,方便市民出行;統一採用灰色系的芝麻黑、灰花崗石和灰色系洗米石,與大田灣、文化宮片區整體協調。

  讓群眾更安全便捷地健身,是此次改造提升工程的一個重要着力點。大田灣體育場改造提升工程在原體育場下方挖建了兩層約3萬平方米的地下車庫,新建2條車行隧道、10條人行通道。文化宮不再設地面停車位,所有車輛停放在地下停車場內,地面大小廣場完全開放。

  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最快明年底,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保護提升工程有望完工。屆時,整個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將煥然一新,成為市民享受精神文化體育盛宴的樂土以及外地游客了解重慶曆史、觀察城市空間的窗口。(記者 廖雪梅 申曉佳)

編輯: 葛琦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24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