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推進“縣聘鄉用”改革 重慶引導衞生人才流向基層

  “降溫了,要注意保暖,這幾天不要幹活,多休息。”12月28日一早,墊江縣大石鄉衞生院,醫生陳小會給患者徐華兵問診開藥後,不忘仔細地叮囑了一番。

  徐華兵連連點頭道:“還好有陳醫生,不然我這個病還得去縣醫院看。”

  陳小會其實是墊江縣中醫院肺病科醫生,自今年5月起,作為“縣聘鄉用”人員,他將在大石鄉衞生院工作一年。據了解,從2021年起,針對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短缺難題,重慶大膽創新,推進基層衞生人才“縣聘鄉用”改革,選派區縣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到基層工作。

  “縣聘鄉用”着力解決基層醫療機構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難題

  大石鄉衞生院距離縣城城區有近1小時車程。“基層醫院位置偏僻,待遇、發展前景相對較差,很難招到優秀醫學畢業生。”大石鄉衞生院院長石卓彬説。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市鄉鎮衞生院公招流崗率平均在40%左右,偏遠山區鄉鎮衞生院達50%以上。

  改革迫在眉睫!經過充分調研,重慶提出了“有限任期和無限發展”的用人思路,創新基層衞生人才“縣聘鄉用”改革,引導衞生人才流向鄉村。

  簡單講,“縣聘鄉用”就是區縣級醫療機構的執業醫師到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工作一年。按照規定,區縣級醫療機構新招聘的執業醫師類人員,5年內必須到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工作至少一年;沒有基層工作經歷的中級職稱醫師,在申請副高職稱前須到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工作一年。

  此外,重慶還規定,原則上各區縣當年“縣聘鄉用”人員數量不得低於當年招聘執業醫師類人員(含總量備案制人員)總數的80%。

  目前,該項改革已在我市各區縣紛紛落地。以長壽區為例,該區今年開始實施“縣聘鄉用”制度,長壽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區婦幼保健院共派出了執業醫師類人員25名。

  “縣聘鄉用”人員績效工資不低於區縣級醫院平均水平

  石小紅是南川區婦幼保健院産科副主任,今年8月,作為“縣聘鄉用”人員來到水江中心衞生院工作。“我的處方權已經不在原單位了,回去也開不了處方。”石小紅坦言,現在的收入和在縣醫院工作時差不多。

  把醫生從縣醫院選派到鄉鎮服務不難,關鍵是如何讓他們在基層“沉得下、幹得好”。針對這一點,重慶從制度上做了大膽創新改革。例如,我市各區縣衛健委把“縣聘鄉用”人員的處方權調整到基層醫療機構,其在基層醫療機構工作期間,不能在原單位開具處方。

  為了避免政策衝突,提高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重慶提出了“虛擬單位”概念,即將所有的“縣聘鄉用”人員作為虛擬機構單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區縣衞生健康行政部門在核定的總量內,依據“縣聘鄉用”人員的績效考核結果發放績效工資。

  “這樣避免了縣級醫院既出人又出錢,基層醫療機構擔心‘縣聘鄉用’人員分羹的問題。”市衞生健康委負責人解釋,“縣聘鄉用”人員績效工資不低於縣級醫院平均水平,且職稱評審還有優先待遇。在三方利益不受損的情況下,“縣聘鄉用”政策更容易落到實處。

  落實“兩個允許”,讓基層衞生人員真正“強”起來

  來自市衞生健康委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959名“縣聘鄉用”的區縣級醫療骨幹,下沉至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讓基層群眾免去舟車勞頓,常見病、多發病在基層得到解決。

  為了讓基層衞生人員真正“強”起來,我市還加大了基層醫療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比如,實施基層緊缺人才引進工程,每年通過考核招聘基層醫療衞生緊缺專業技術人員1000名。

  在待遇方面,落實“兩個允許”政策,即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可按收支結餘不高於60%給職工發放超額績效,在超額績效總量內設立全科醫生津貼,標準每人每月300元,按規定使用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向家庭醫生發放的報酬不納入績效總量等。

  此外,通過區縣域醫共體建設,通過“人通、財通、醫通”,以“區管鎮用”“下挂下派”等形式,促進上下級醫療機構人員流動,從而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能力水平,讓基層群眾真正獲益。(記者 李珩)

編輯: 葛琦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46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