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照片中的大田灣體育場(上圖)和煥新歸來的大田灣體育場(下圖)。新華網 發
新華網重慶12月30日電(韓夢霖)這是一場跨越近70年歷史的“記憶接力”。12月30日,大田灣-賀龍廣場-文化宮片區保護提升工程正式開放投用。作為20世紀50年代重慶三大標誌性建築中的兩個——大田灣體育場和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以及重慶人熟悉的賀龍廣場,歷經兩年的保護提升工程,重新與市民見面。
12月30日上午,大田灣體育場內人來人往,接到大田灣體育場對外開放的消息,一些運動愛好者和附近居民在第一時間來到新場地運動打卡。在片區另一頭的勞動人民文化宮也同樣熱鬧,整潔寬敞的廣場上正舉辦重慶市總工會職工攝影展,用“老照片”回憶歷史,用“新照片”展望新重慶。
走進煥新歸來的大田灣體育場,撲面而來的是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個甲級體育場,這裡承載了“體育強國”夢,也見證了重慶體育的數十載歷史。大田灣體育場還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體育場的碉樓、紅墻、拱窗、白玉欄杆等元素充滿濃郁的中國風和民族特徵,其橢圓形的建築平面又體現出與國際接軌的特點。
大田灣體育場標誌性的紅墻墻體。新華網 發
2005年,大田灣體育場因看&安全隱患被評定為危房;2019年,大田灣體育場正式關閉修繕。
據中建八局相關負責人&&,大田灣體育場改造工程以文物保護為前提,旨在通過修繕保護重現體育場原貌,再現城市文化脈絡、感知歷史溫度。
其中,2000平方米的紅墻墻體在保證文物最小干預原則的基礎上採取了墻體加固措施,讓紅墻既達到恢復歷史風貌的效果,也更加安全;體育場的看&在修繕的基礎上保留了原有風格;兩側的碉樓重新修繕上漆,極大地還原原有風貌;場內的2萬餘個座位,選用與原本顏色相近灰色座椅重新安裝翻新。
大田灣體育場的座位選用了與原本顏色相近的灰色座椅重新安裝翻新。新華網 發
“通過歷史照片以及修建時的設計圖紙,邊修邊做‘建築考古’,既還原了體育場剛建成時的樣貌,也保留了20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造後的背立面,可以説承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記憶。”大田灣體育場文物保護修繕方面的負責人胡斌介紹。
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保護提升過程同樣也注重“修舊如舊”,還原地標建築當年的風貌。重慶市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相關的老式圖片資料,聘請專業雕塑家恢復了原設計在正立面的工農文化浮雕裝飾,同時還恢復了文化宮大劇院外面兩個火炬裝飾,盡力還原當時的樣貌。
對於重慶而言,位於渝中半島人文中心核心地帶的大田灣-賀龍廣場-文化宮片區承載了輝煌的城市記憶和深厚的歷史情感。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為提振城市信心、造福人民群眾,以“建設人民的生産的新重慶”為奮鬥目標,由鄧小平、劉伯承、賀龍親自主持,山城人民共同勞動參與,高標準建設了大田灣體育場、勞動人民文化宮等標誌性建築,成為了重慶體育、文化的重要活動中心,該片區也是以“西南大區”傳統風貌為特徵的歷史人文集中展示片區。
隨着時代變遷,這一片區面臨設施功能滯後、公共空間品質不佳、文化形象削弱、市民共享疏離等問題,亟待保護提升。在城市更新中留住“城市記憶”,不僅要還原歷史原貌,更要優化提升功能,繪就城市新顏值,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胡斌&&,大田灣體育場通過此次保護修繕,不僅恢復了歷史風貌,也恢復了體育運動的功能,今後可以舉辦各類民間體育活動。同時增設了籃球場、網球場、門球場等設施,拓展了全民健身功能,未來這裡也將成為一個全民健身的“體育公園”。
改造後的大田灣體育場拓展了全民健身的功能。新華網 發
大田灣體育場和勞動人民文化宮在保護提升的同時,也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配建地下車庫,新增近1500個停車位並對外開放,滿足市民停車需求,緩解兩路口片區“停車難”的問題。
不僅如此,通過新建一座長125米、寬18米的人行天橋,將大田灣體育場和勞動人民文化宮串聯起來,實現了人車分流。人行天橋配套修建了兩座扶梯和三個升降電梯,提升了市民出行的舒適性、便捷性。在賀龍廣場上打造的中軸文化通廊,使用了沉穩古樸的花崗石地磚鋪裝,兩旁種植的黃葛樹、櫸樹等重慶特色樹木,與黑白色的白玉蘭花燈柱相間設置,並添設了部分休憩設施。
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城市提升統籌處相關負責人&&,大田灣-賀龍廣場-文化宮片區保護提升工程的開放投用,將進一步延續城市文脈、優化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色、改善城市環境,讓歷史建築煥發出新的風采,彰顯文化風貌片區的獨特魅力。
市民在改造後的賀龍廣場上散步。新華網發(李顯彥 攝)
改造後的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新華網發(陳智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