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市首個中型在線調蓄水庫開展關鍵分部工程建設


聖中水庫施工現場。重慶市水利局供圖

  12月24日11時,江津區油溪鎮聖中水庫施工現場,隨着第一鏟瀝青混凝土順利入倉振搗,標誌着重慶市首個中型在線調蓄水庫關鍵分部工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聖中水庫是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的重要節點項目,由大壩、泄洪放空洞等水工建築物組成,水庫正常蓄水位254米、總庫容1737萬立方米。大壩為瀝青混凝土心墻石渣壩,壩頂高程257米、最大壩高60米、壩頂長度 348米、壩頂寬度10米。主要將金剛沱泵站抽取的長江水,經過調蓄後向江津、永川、大足、榮昌、銅梁和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等供給。

  “聖中從大壩基礎開挖以來,歷時10個月完成基礎開挖、基座混凝土澆築。現在進行的瀝青混凝土心墻澆築是水庫擋水蓄水的關鍵之部位,為保證質量工藝,項目專門聘請了西安理工大學專業團隊對瀝青混凝土的配合比等進行專項實驗,以便指導施工。”項目業主西部水資源開發公司負責人李順祥介紹。

  此外,與傳統水庫相比,聖中調蓄水庫還有多項突出特點。市水利局調水處處長胡江&&,首先是建設選址不一樣。傳統水庫大多數是建設在主要干支流上,需要水庫自身具有較大的集雨面積;聖中水庫主要建在金剛沱大(1)型泵站出水口處,自身集雨面積基本未納入考慮。其次是建設任務和用途不一樣。傳統水庫一般以灌溉、供水、發電等任務為主,聖中水庫的主要任務是沉沙、日調節及應急備用,因此是我市首個專門調蓄為主的中型水庫。再次是建設材料不一樣。聖中水庫未選擇常規的重力壩或均質土壩而選擇瀝青混凝土心墻石渣壩。主要是大壩石渣填築料的60%是來自金剛沱泵站開挖棄渣料,最大限度的保護水庫周圍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同步也節約工程投資。

  未來聖中水庫就像一個巨大的“沉沙池”,將長江水中的沙進行沉澱過濾,可有效保障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供水安全和運行安全。也像一個“應急調節井”,預留的280萬立方米應急備用庫容,可有效保障城市應急供水,如遇緊急情況或者金剛沱泵站檢修時,已有庫容可以滿足渝西片區2天的正常供水,有效增強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在線調度靈活性。(王旭睿)

 

編輯: 江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