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從物質層面的老有所養,到精神層面的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近年來,老年教育成為熱門的養老方式。
我市高度重視老年教育工作,積極研究制定了老年教育發展政策舉措。在市教委的指導下,掛牌在重慶開放大學的重慶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依託重慶開放大學系統的辦學和服務體系搭建老年教育公共服務&&,接下來將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把優質教育鏈條不斷向老年教育延伸,推進面向廣大老齡人口的普惠性老年大學建設。
老人們抱着“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帶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氣神開啟老年學習,提升技藝、互動交友、展現風采,以“學習養老”擁抱充盈的幸福晚年。
課程資源門類齊全
讓老年人“有學上”“上好學”
隨着數字化持續深入,掃碼支付、在線預約、掌上辦事等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走好“快”步伐、服務“慢”群體?老年教育成為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關鍵發力點。
露濃漸歲寒,雲端相聚暖。重慶市2022年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為“智慧助老”開設專場,號召各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及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機構通過線上的方式開展技能培訓,教授老人如何上網了解國家大事、使用APP打車訂餐、學習健康養老常識和反詐防騙知識……相關區縣及單位也在活動周期間組織開展“智慧助老·樂享生活”主題活動,將智慧出行、智慧醫療、掌上金融、手機購物等內容通通囊括其中,讓老年群體從“遠遠觀望”到“得心應手”,在“智慧生活”中獲得幸福感、安全感、滿足感。
今年9月,我市已有2個優秀工作案例和7個優質課程資源入選教育部“智慧助老”第二批推介名單。從“智慧助老·樂享生活”到“學習二十大·爭做好市民”“弘揚法治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學習二十大·送教進社區”100門優質老年教育課程等,各項主題活動緊扣時事熱點、滿足美好需求,營造“老而好學”良好氛圍,助力“老有所學”行動落實。
為了讓老年人“有學上”“上好學”,主題活動的背後是強大的課程支撐,全市開設的老年教育課程累計達到961門,涵蓋書法、美術、音樂、器樂、信息技術、文史語言、健身保健、舞蹈、京劇、烹飪等共7大類36種。
今年,我市還啟動了“重慶市優質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網絡課程建設項目”,共收到124份課程建設申報書,立項了20門課程,進一步充實豐富課程資源。
將老年教育課程“放進口袋裏、握在指尖上”,市教科院圍繞文化藝術、家政服務、社會工作等10個類別組織開發了《生活中的語文知識運用》《老年日常生活料理》《金融防詐騙》等19本老年教育讀本;建成由10類150門核心課程的數字課程資源以及8類20門核心課程的紙質課程資源。
讓老年教育課程“接地氣、冒熱氣、有生氣”,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指導各區縣社區學院和學校結合地域特點開展“錢棍舞”“苗繡”“川劇”“蜀繡”等優秀傳統文化、非遺項目和地方特色課程申報建設,開發特色課程77門、非遺和紅色文化視頻及讀本課程資源39個。
職業教育深度賦能
兩類教育“一體化融合”發展
今年6月,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啟動“職業教育服務全民終身教育實驗校”項目,依託大學生創新創業進鄉村,老年教育課程進社區等專項行動,在石柱縣中益鄉坪壩村開展非遺技藝傳承大講堂、電商直播小課堂等,堅持培訓教學、創業孵化同步推進,在“境”中深度講、在“景”中 啟發教,助力鄉村振興;與渝中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等社區學院開展技術技能課程進課堂行動,送教上門,打通老年教育“最後一公里”。
職業教育一直是老年教育中的“砥柱力量”。開州區職業教育中心通過校企攜手開設《老年安全護理基本知識》《老年常見疾病預防》等課程,校社攜手開展助醫、助餐、助行、助浴等培訓與服務,成為高素質養老護理人才的“孵化器”;今年9月29日,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沙坪壩社區學院和沙坪壩區聯芳街道辦事處三方聯動,正式成立重慶鄰安老年科技大學,構建具有重電特色、開放共享、便民惠民的老年科技大學。
打破“藩籬”、疏通“梗阻”,近年來我市不斷密切職業教育與老年教育&&,讓兩類教育“一體化融合”,甚至將部分社區學院直接設立在區縣職教中心,達成學校場館面向老年群體開放、課程資源面向老年群體開放的“兩個開放”,老年人在家門口圓了“大學夢”。
職業教育深度賦能老年教育,完成擴面與提質“雙提升”,25個區縣已建成老年教育試點中職學校30所,陣容日益壯大;提供兼職任教與志願助老“雙服務”,職業院校教師走出校門,敲開“心門”,在社區教室、老人家中送教送培;實現對接需求和與時俱進“雙精準”,各職業院校有針對性地開發課程,涌現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三峽文化賞析》、重慶工商職業學院《一部手機帶你去旅行》、重慶城市職業學院《節氣養生十道菜》、北碚職業教育中心《中西面點製作》等一系列優質精品課程,教學深入淺出、貼近需求,讓老年生活有“知”有味。
理論研究與“老”同行
打開成渝雙城協作發展新局面
老年教育與“老”同行,是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徵進行的特殊教育,是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如何讓老年教育“適老”的同時學出“年輕態”?
我市老年教育工作在孜孜不倦的理論研究中尋找答案。作為“全國老年教育理論研究基地”,重慶老年教育理論研究呈現橫向多元、縱深發展的特點,既立足於“大格局”完成《新時代老年大學的發展方向》《新時代人口老齡化對老年教育的影響及應對》等前瞻研究,又展現“寬視野”出版《老年教育資源供給的第三空間路徑研究》《省域老年教育比較研究——基於京、津、滬、渝、蘇、浙的個案分析》《重慶市老年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等多部專著。
理論研究多點開花、落地有聲,2021年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指導各區縣開展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相關非學歷教育研究課題30個,獲得立項14個。
理論研究向高處立、向深處耕,老年教育則向寬處行、向實處做。
重慶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駛入快車道的契機,全力推動老年教育跨區域協作發展,3年來形成一系列制度化安排和合作共建新成果。
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電大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社區教育協同發展主題活動分別在成都和重慶召開,拉開了共建共享、互補共贏,共同推動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高質量發展大幕。
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終身學習共同體建設”專題研修活動交流研討會在重慶電大召開,推動終身教育在科學研究、項目開發、隊伍培育、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同年,27個市區(縣)達成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游學項目共建協議。
2022年,兩地社區教育機構共同明確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合作共建2022年工作要點”的具體內容,並指導各市(州)、區(縣)開展學習交流和協作共建,這標誌着成渝終身教育事業步入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的協作發展新格局。
發展老年教育事業,不僅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長遠之舉,也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學習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促進老年人價值實現的必然之策。重慶將主題活動與課程學習、職業教育與老年教育、理論研究與區域協作深度融合,以“老有所學”不斷繪就幸福“夕陽紅”。
“塤製作與演奏”非遺項目傳承人趙煥鼎
在老年教育戰線上吹奏“夕陽塤樂”
“今天收到很多同學提交的視頻作業,我們先來一一點評……”居家封控的日子裏,已經60歲的趙煥鼎依然堅持線上開展塤樂教學。手握“大如鵝卵、小如雞子”的塤,聲音悠遠纏綿、如泣如訴,一曲塤樂回蕩着7000年的歷史底蘊。
作為區級“塤製作與演奏”非遺項目傳承人,趙煥鼎從2005年開始致力於古塤的推廣和傳承,創作《溪水塤音》《秋思》《林邊》《梁祝小調》等塤曲,整理的塤樂傳承教學筆記多達160余萬字,在老年教育戰線上吹奏出悠揚的“夕陽塤樂”。
在渝中區社區教育學院、重慶大學老年大學、重慶市圖書館老年大學、重慶群山老年大學等各個老年教育辦學點,始終活躍着趙煥鼎的身影,他帶領一眾“老年大學生”認識塤、喜愛塤、傳承塤,當“抱樸守拙、獨為天籟”的塤音傳出,現場人聲漸息、人心漸靜。一曲作罷,大家在舒緩的樂聲中獻上自己的掌聲。
截至2022年,趙煥鼎已拓展古塤教學輔導點58個,執教班級160個,培訓學員8200餘人。“塤的聲音比較低沉,很符合老年人沉穩的氣質。”作為擁有39年黨齡的老黨員,趙煥鼎&&,願意繼續服務老年教育、傳承塤樂文化,讓更多人感受到古塤乃至傳統國樂的魅力。
沙坪壩區覃家崗街道鳳天路社區春之歌藝術團
潤澤銀發生活 老年教育“踏歌行”
8年磨一劍,綻放春之歌。
在沙坪壩區覃家崗街道,有一支學習型民間藝術團隊——鳳天路社區春之歌藝術團。從十幾人的單一舞蹈隊到集舞蹈、合唱、民樂、時裝為一體的綜合性團隊,如今的春之歌藝術團已發展壯大至160餘人,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品牌,收穫“舞動中國·廣場舞聯賽”全國特等獎、“舞動中國·廣場舞聯賽”重慶站第一名等眾多榮譽。
好學、樂學、善學是春之歌藝術團的鮮明特色,在街道及社區的支持幫助下,團隊除了借助老年教育課程資源庫學習,還聘請專業老師每週教學,自發安排課程定時定點進行團內培訓、學員比武,將學習的精氣神貫穿始終,展現老年風采。
8年來,養老院、福利院、社區院壩總能看到他們的舞姿,聽到他們的歌聲。即使在疫情封控期間,團員們也在家中堅持自學,每天通過視頻進行線上交流,創作出《大愛無疆》《為了明天的太陽升起》兩首歌曲,“藝”起為抗疫助力。
老年教育用藝術潤澤銀發生活,藝術團成員忍不住感嘆:“沒想到老年生活還能如此精彩。”展望未來,春之歌藝術團將繼續以藝術滲透心靈,投身公益活動,用學習帶來的“光與熱”影響帶動更多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