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以環評為抓手推進生態環境實現高水平保護

  打開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官網,點開“穩經濟政策包”專欄,重慶市生態環境系統助企紓困穩住經濟大盤11條政策措施、支持生物醫藥産業發展優化建設項目環評、實行輕微違法行為免處罰、深化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一攬子助企紓困配套政策文件一目了然。

  據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穩住經濟大盤的重大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有關工作部署安排,市生態環境局多措並舉,專門成立穩住經濟大盤工作專班,破解急需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支持的痛點難點。

  除了在官網增設專欄,工作專班主動“出門服務”,多次開展“送理論、送政策、解難題”服務,實地走訪調研區縣、企業,累計解決難題超180條。

  多措並舉下,成效斐然。例如,對涪陵區同一區塊的中石化14個平台59口頁巖氣開發井項目實行了“打捆”環評審批,節約環評費用70%;將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的範圍擴大至44類100項,推行“即受理即取環評批文”;把全市85%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改為備案登記,對不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險品的24大類78小類免予辦理環評手續;深化審批改革,實行“容缺”審批……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自今年新政策發布以來,我市實施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的項目已超450個,涉及總投資約769.30億元。

  搶抓試點促發展

  “以前要花幾個月才能拿到的環評批復文件,今年1個月就拿到了,這為我們競爭訂單贏得了時間。”重慶興泰濠制藥有限公司負責人笑道。

  據了解,興泰濠制藥與某企業競爭某國際訂單時,我市生態環境局提前介入環評文件編制,主動指導,使該項目獲得環評審批的用時大大減少,幫助企業贏得新藥訂單,有力提升了該企業市場競爭力和反應力。

  這並不是個例。作為全國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的6個省市之一,我市生態環境局牢牢把握機遇,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市已建立産業園區規劃與建設項目環評聯動制度體系。即在用好告知承諾制、打捆審批等已有惠企政策基礎上,深化“兩簡一優”(簡化環評內容、簡化公眾參與、優化環評分類)聯動舉措,推動建設項目儘早落地。

  並且實施生物醫藥産業環評管理“雙優化”。優化調整化學藥品製劑製造、中藥飲片製造等9大類部分項目環評類別為環境影響登記表,針對性優化實施CDMO(合同研發生産組織)/CMO(合同加工外包組織)項目生産藥品種類“打捆”開展環評審批,全力推進生物醫藥産業園區內項目快速落地。

  創新舉措見成效

  近年來,我市生態環境局持續改進環評工作方式方法,創新工作舉措,在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及時落地方面獲得明顯成效。

  “在成渝中線鐵路工程項目中,我們在環評編制初期介入,提出預留成渝中線空間的意見,幫助消除法律障礙,給項目落地預留空間。”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推出“提前介入、超前服務”新模式,與市發展改革委等6個市級部門建立協同推進機制,通過靠前服務、事前介入,變被動為主動,保障重大項目環評審查一次性通過,得到了社會各界和上級部門充分認可。

  不僅如此,市生態環境局堅持領導挂帥、處室跟進、及時匯報,建立了4本重大項目環服務台賬(全市重大項目、百項重點關注項目、區縣重大項目&賬及投資1億元以上新建、擬建項目&賬),對面臨環評審批疑難問題的項目從市級層面協調統籌推進,提高審批時效、質量,保障重大項目順利落地。

  截至目前,已納入&賬內管理的項目有877個,98個被納入我市2022年百項重點關注的項目已完成環評審批。

  數字提升強管理

  主動順應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趨勢,我市生態環境局深化拓展大數據化、智能化創新,全力提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管理水平。

  目前,我市在全國率先研發的“三線一單”智檢服務系統已成功上線運行,實現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數字化管理,為市級部門、技術單位、公眾等比對覆核、環評審批、公眾查詢提供服務,對不符合准入要求的項目及時優化調整選址。

  同時,該系統與全市“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台整合,市級各部門可自行進行項目環境准入研判,提升政府空間管控能力。據統計,面向公眾開放的服務端已有註冊用戶1180個,累計生成報告共計8372份;面向市級部門的管理平台已有訪問用戶190個,累計生成48166份報告。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全國首創首發的“建設項目選線選址環境准入自助查詢系統”APP已正式上線“渝快辦”,免費為全市招商引資建設項目單位在項目引進、環境准入、選址選線等方面提供免費自助研判服務。當前,APP使用人次超2.1萬,使用禁止類研判次數超過2.9萬次、擬建項目研判超過0.89萬次。

  詹米璐 張瀝文

編輯: 陳雨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9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