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創新現代化市場監管機制 激發優化營商環境新動能

  實行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書電子化管理,全市11.2萬餘張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書全部實現電子化;&&市場監管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清單,持續減少行政執法行為對市場主體日常經營活動的影響;在食品藥品領域建立全流程事前事中事後監管機制……時下的重慶,一項項市場監管創新機制不斷完善,為各類市場主體持續發展吃下了“定心丸”。

  近年來,市市場監管局不斷強化依法監管、開門監管、智慧監管理念,不斷完善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方式、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以智慧監管為支撐的新型監管機制,提高市場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為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全程保駕護航。

  立足重點領域監管

  建立清單管理處置機制

  隨着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市場主體和行為呈現多元化,市場監管理念、方式、手段、能力等面臨新挑戰。如何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實現靶向監管,提高監管效能成為了創新和加強市場監管的破題之舉。

  近年來,市市場監管局針對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等行業、領域,建立重點監管清單化管理制度,明確監管對象、監管內容、監管措施,確保市場監管情況清、責任明、落地快。

  在落實“雙隨機”清單化模式方面,我市領先建成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重慶“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台,建立市、區縣兩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制定聯合抽查細則和工作指引,印發抽查事項清單和聯合監管計劃,涉及22個部門、31個領域、78個抽查事項,部門覆蓋達100%。2022年,共發布跨部門聯合抽查任務839個,檢查市場主體4324戶次。

  在創新“服務新經濟”清單化手段方面,試行助力新經濟發展服務監管工作,構建市場監管領域新經濟市場主體名錄庫,量身定制16條服務監管措施,&&《重慶市場監管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清單》,建立疫情防控容錯容缺清單,制定26條助力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政策。探索實行“觀察期”管理和“觸髮式”監管,探索“無事不擾”“沙盒監管”、非現場監管方式。

  “我們還針對全市食品生産及經營企業、特種設備獲證企業實行全覆蓋、全過程信用監管。立足‘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深化‘證照分離’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大重點監管清單化管理。”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唱響“山城有信”品牌

  為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畫像

  “這是我們店舖的健康碼,掃一掃就可以看到我們店舖的相關信息。”近日,市民周女士在重慶萬象城一家服飾店購買了衣服,通過掃碼查看商鋪健康碼,商家有無行政處罰、是否有失信情況等信息映入眼簾,讓消費者的信心更足了。

  近年來,市市場監管局首創“山城有信”平台,構建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服務監管鏈,力促監管對象信息更全面,畫像更精準。我市已為全市所有存活市場主體賦“山城有信”二維碼,為實施智慧化監管打下了基礎。

  其中,“一企一碼”將註冊登記、食品藥品安全、産品質量、知識産權、執法辦案等內部業務數據融合,完成市場主體基礎畫像。“一品一碼”將進口冷鏈食品、大米的源頭信息、環節信息,電梯、鍋爐等特種設備的基礎信息、使用信息、維保信息記載於所屬市場主體名下,完成市場主體重點商品畫像。“一人一碼” 將市場主體吊銷數據庫、行業禁入數據庫,法院“失信被執行人”數據庫、存量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數據庫中受限人員,以及特種設備違法違規作業人員、餐飲行業違法警示從業人員、被吊銷許可證的食品生産經營者的相關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人員相關數據關聯到涉及市場主體名下,完成市場主體重點人員畫像。

  “依託‘山城有信’平台,把握市場環境和經營狀態,增強消費者‘碼上知信’,市場主體‘碼上明信’,第三方‘碼上管理’,監管人員‘碼上履職’效果。”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監管人員可根據市場主體“健康碼”“周期圖”,實施差異化、精準化監管。

  此外,為加快智慧監管一體化平台建設,市市場監管局率先啟用“互聯網+監管”“聯合監管”,首次建設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協同監管”,建成智慧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系統、氣瓶質量安全監管平台、藥品智慧監管平台,不斷利用智慧化手段為市場監管賦能。

  加強全鏈條式覆蓋

  打造精準高效監管體系

  市場主體發展日新月異,長期以來形成了“重事中事後監管、輕事前監管”。近年來,市市場監管局加強市場監管執法協同,專門組建事中事後監管專項工作小組,打通准入、生産、流通、消費等監管環節,全流程、全鏈式監管體系正日益完善。

  從創建分類化市場准入管控機制着手,根據重點行業特點和風險程度,在登記環節對2537戶市場主體採取嚴格登記、部門會商、監測預警、提級審批等措施,避免“准入不準營”。建設登記異常監測系統,監測外地異常投資、行業異常變動、設立異常集中等行為實現提前預警,源頭治理。採取事前信用承諾+風險預判,完善住所(經營場所)登記申報承諾、信用修復承諾等制度,優化後續監管規則,對4.22萬戶住所登記申報承諾市場主體實施後續核查。全面運用大數據智能平台,發現問題、研判風險、提前預警、快速處置。累計獲取案源信息7.89萬條,引領查辦案件5.72萬件。

  運用事中分級分類監管+社會共治,制定5大類25中類81小類風險指標,為107.59萬戶企業標注“紅黃綠”碼。將相關風險預警結果運用到“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針對不同風險等級、信用水平的檢查對象採取差異化分類監管。監管人員使用“山城有信”平台,針對所有市場主體或特定市場主體普發或點對點發送提示信息、風險預警和書面函詢,創新遠程監管、不見面監管路徑。

  通過事後信用懲戒+行政處罰+主體退市,編制市場主體信用檔案,規範應用信用獎懲和信用修複製度,探索市場主體信用與自然人信用挂鉤機制。持續做好企業簡易登出、批量吊銷、主體除名、特殊標注、強制退出等工作。完善全鏈條監管正不斷激活市場環境“一池春水”。

  羅晶 劉玉珮 陳鈺樺

編輯: 陳雨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9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