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大足:空間騰出來 資産活起來

  寬敞整潔的道路、錯落有致的農房以及阡陌縱橫間的小橋、涼亭、遠山,走進大足區高升鎮旭光村,映入眼簾的儼然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以前這裏可不是這樣,破舊的農房不少,道路也坑坑洼洼,村民生産生活都不方便。”12月2日,高升鎮鎮長陳俊沛介紹。

  變化就發生在最近兩年。

  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為鄉村發展騰空間

  2020年9月,大足區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區縣之一,並出臺了《重慶市大足區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方案明確了以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體係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

  “其實,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缺乏用地指標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是農村普遍存在的難題。”陳俊沛説,與此同時,大量青壯年進城後,農村宅基地大量閒置、“一戶多宅”等問題也是普遍現象,“通過宅基地制度改革,將宅基地所有權收歸村集體,再把老舊房屋、違章建築等進行清理,與村民協商後進行合理利用,就能給鄉村發展騰出更多空間。”

  試點開展以來,高升鎮成為大足區整鎮全域推進的先行鎮,開始摸索著先行先試。陳俊沛説,高升鎮原本就有良好的芳香産業基礎,因此一開始就定下了將宅基地制度改革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總體思路。

  按照規劃,具體推進分為兩步:一方面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對危舊房、殘垣斷壁、垃圾柴草等進行拆除或清理,打造宜居美麗鄉村;另一方面,把具有傳統建築風貌的空置老院子保留下來,收集陳列老石磨子、風車、牌匾、農具等老物件,使之變身為“農耕文化小院”。

  從反對到滿意

  “改”出美麗鄉村

  想法很美好,實際推行卻很難。

  在旭光村,楊武治一度不願騰退自己那兩間破舊老房,因為那是祖屋,是家族的記憶。

  “這種心理是很普遍的,加上許多外出村民都將老屋視為未來的‘退路’等,都成為改革難以推進的重要因素。”陳俊沛説,黨員幹部起初只能通過“各個擊破”的方式開展動員。

  “老房子隱患大,不如有償退出,5年後你要是反悔了,把補償金退還給村上,我們再給你劃一塊同等面積的宅基地讓你重新建房。”在村幹部的勸説下,楊武治最終點頭答應。

  如今,在老楊騰退的宅基地上,村幹部安排種上了花花草草“變身”休閒廣場,成為村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看著生活環境得到改善,楊武治也很滿意:“挺好的,環境變美了,我也很開心!”

  太和村村民師建國也聽從村幹部的建議,將近100平方米的老房拆除後進行流轉,打造成芳香植物種植基地。

  勝光村脫貧戶劉仁超也是受益者。他的房屋原建在一處危岩上,存在安全隱患不説,交通也極為不便。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當地創造性地運用“跨組建房”的思路,為他在勝光村另找了一處適宜的宅基地建起了新房。

  陳俊沛介紹,目前高升鎮共清理宅基地6202宗,完成宅基地確權登記6075宗,基本摸清了確權“資産賬”。

  閒置資産活起來

  鄉村産業更興旺

  但很快,另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如何讓這些“沉睡”的資産“活”起來,賦能鄉村振興?

  在旭光村陳姓三兄弟的老房,村幹部進行了大膽嘗試。

  “陳家三兄弟長期在外上班務工,房子閒起是一種很大的浪費,所以我們利用宅基地制度改革將其流轉,再結合舊房整治提升和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把這裏打造成了農耕文化小院。”旭光村黨支部書記陳凱説。

  除了農耕文化小院外,一批閒置農房經過改造,成了講習所、養老院、休閒農業採摘菜園、植物景觀帶、停車場等,並串成一條精品旅遊路線,每年為高升鎮帶來遊客10萬人次左右。

  家住農耕文化小院旁的村民陳其良説:“以前每個月為了賺點生活費,每到趕場天我都會包些粽子到集市上賣,有時生意不好,還賣不完。現在農耕文化小院建好了,遊客不少,我就騰了一間空房當小賣部,再也不用大老遠背著粽子去集市上賣了,再搭配銷售生活用品和小吃零食,我每個月除了日常開支外還能存下一筆錢呢。”

  陳俊沛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通過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高升鎮累計拆除“一戶多宅”和復墾宅基地241宗、99.88畝,租賃閒置農房51套,年租賃費30.5萬元;日趨豐富的業態,帶動村民增收466.06萬元,充實集體經濟133.22萬元。

編輯: 陳雨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9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