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工業軟體賽道上一頭奔跑的“牛羚”

  十一月十日,位於廣西玉林的玉柴船電動力事業部,巴陸科技工程師正在提供售後服務。(巴陸科技供圖)

  企業名片>>>

  重慶巴陸科技有限公司

  重慶巴陸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主營面向工業自動化和工廠信息化及“兩化融合”的工業軟體,長期為機械製造、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和軌道交通等領域的製造業企業提供數字化工廠解決方案,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重慶市重點軟體企業,2018年獲評重慶市高成長性“牛羚”企業。

  非洲草原上,生活着一種名為牛羚的動物。它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即使在食不果腹的旱季,也能長途跋涉,快速前進,尋找新的草場。

  重慶巴陸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巴陸科技),就是一頭在工業軟體賽道上奔跑的“牛羚”。近日,記者來到該公司採訪,了解其“奔跑軌跡”。

  這家小微企業,雖然只有30餘人,卻屢屢與西門子等國際巨頭同場競技,目前已在全國交付了180多個工業自動化與工廠信息化解決方案項目。其提供的&&化、低代碼的MES(製造執行系統)、數據採集與物聯網(IoT)集成&&、實時智能製造集成系統等産品,被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多家央企應用。

  前瞻性眼光

  瞄準“兩化融合”工業軟體新賽道

  巴陸科技創始人陸益,曾就職於某知名製造業企業,是工廠信息化領域的一名老兵。

  因為具備機械製造和計算機的專業背景,多年前,陸益就敏銳地意識到,僅靠人來管機器,製造業是走不遠的。今後的趨勢,一定是數據管機器,工業軟體産業大有可為。

  2009年,巴陸科技正式成立,進入製造端工業軟體賽道,落戶兩江新區照母山南側的水星科技大廈。

  彼時,這棟大廈周邊還是一派荒涼。陸益為啥要把公司落戶這裡?

  理由很簡單,他看中了該片區內軟體和信息産業集聚的前景。當時,附近的海王星科技大廈中,已聚集了重慶微軟技術中心、金蝶軟體、亞德科技、重慶公眾城市一卡通等知名企業,每天入夜後,整棟樓燈火通明。水星科技大廈的首批“住客”中更是有國際工業軟體巨頭Honeywell(霍尼韋爾)。

  重慶軟體行業的頭部企業都來了,國際工業軟體的巨頭也來了,這裡的産業發展一定大有前途!巴陸科技決定跟隨行業巨頭,融入産業集群,放手拼搏。

  成立後不久,巴陸科技就參與協辦了重慶市舉辦的一期MES專題培訓班。來自全市機械、電子、汽摩等製造行業的60名代表參加培訓,切磋技藝。

  “1990年前,重慶還沒有工業軟體産業土壤。想討論MRP(物料需求計劃)系統這樣的專業問題,甚至要寫信向北京等地的技術人員求教。90年代中後期,以工業自動化為核心的工業軟體在重慶開始加快發展,但仍然落後於國內先進地區。這次培訓班讓我堅信,重慶作為製造業重鎮,一定會在工業軟體領域大步邁進。”陸益認為。

  兩江新區也給予了企業很大的幫助。陸益回憶,剛落戶時,巴陸科技可以享受三年房租優惠政策。此外,每年的退稅總是準時到賬,無需操心。這兩年,巴陸科技又獲得疫情防控期間減免房租的政策支持。

  事實印證了陸益的判斷。如今的照母山片區已有上百棟樓宇,5000多家開展軟體和信息技術業務的企業入駐其中。這裡邊,工業軟體也形成了包含工業設計、工業製造、工控安全和檢測的生態體系。

  “硬功夫”闖天下

  工業軟體“牽線搭橋”打通信息孤島

  然而,在工業軟體這條新賽道上,不斷有競爭對手加入,其中不乏知名企業。巴陸科技這樣的“小塊頭”,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10多年,且越活越好,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根植製造一線,精準解決客戶痛點。”陸益説。

  例如,製造企業生産線上的主角是設備、物料和工藝,企業管理、設備操控和産品設計的主角,則是人。兩個主角要“心意相通”,就得靠工業軟體“牽線搭橋”。

  不過,工業軟體面向生産線的一端,重點在於工業自動化,目的是實現設備自動控制。而針對管理的一端,重點在於工廠信息化、獲取各類生産數據。兩端之間,往往存在信息孤島,讓管理者的指令無法直達設備端。

  幾年前,巴陸科技就面臨這樣的難題。某客戶引進的國際知名品牌設備和同品牌工業軟體“不對付”,管理指令無法直達設備。他們只能把指令發送到工位屏幕上,車間工人再對照指令操作設備。這不僅浪費時間,還增加了能耗和人工成本。

  巴陸科技的辦法,是先派工程師進車間一線,了解真實的生産環境,逐個檢查設備、機櫃等的接口,搭建數據傳輸通道。

  全面掌握車間場景後,軟體工程師在IoT(物聯網)&&上進行應用軟體開發,打通異構系統的互聯互通。通過數據連通,讓管理指令直達設備端,同時一線生産數據直接匯總到管理端。

  最終,該産線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客戶測算後發現,整條産線裝配效率提升了25%左右。

  在企業的生産計劃與生産要素(設備、物料、工藝、人員、環境、檢測等)之間,搭建起透明的實時信息通道,讓數據驅動生産要素按流程和工藝要求運行,提升生産柔性,為企業降本增效。憑藉這樣一套“硬功夫”,如今,巴陸科技的客戶已經遍佈全國,在珠三角、長三角、華北、華中和西部地區均成功交付了項目。

  集聚效應顯著

  “十四五”末重慶軟體業務規模有望達5000億元

  今年1—9月,重慶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收入2010.5億元,同比增長12.6%,新增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企業1800余家,新增從業人員3萬餘人,包括行業中高端人才2600餘人。

  越來越多的優秀“選手”進入重慶軟體行業。而對於陸益而言,他看到的,不僅是競爭的加劇,更多的是産業集聚效應帶來的新機遇。

  事實上,為放大這樣的集聚效應,重慶不乏雄心壯志。今年7月&&的《重慶市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動實現使用商業樓宇面積200萬平方米,新增軟體企業上萬家,新增從業人員20萬人,新增軟體業務收入1000億元。到“十四五”末全市軟體業務總規模達到5000億元,行業發展整體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放眼整個重慶,工業軟體和製造服務業將迎來大機遇。”陸益説,隨着智能製造繼續發展,工業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陸益&&,接下來,巴陸科技一方面要苦練內功,進一步聚焦製造端數字化,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還要積極融入製造業的各類産業生態,更深地嵌入産業鏈,提供融合大數據的工業軟體及服務&&。

  “重慶的製造業發達,工業軟體應用場景極為豐富。巴陸科技將和同行一起乘風破浪,共同服務好本地製造業。”陸益透露,目前,國內外一些知名企業和高校已與巴陸科技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力爭共同打造産業鏈、價值鏈。

  作者:本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張永才、張紅梅、曾立、陳鈞、吳剛、黃光紅、白麟、王天翊、楊駿、夏元、申曉佳、廖雪梅、楊永芹、賀子桓

  執筆:申曉佳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13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