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高新院三招助企業把專利變訂單

  重慶高新院的科技人員在調試新型碳化矽半導體充電樁。(攝于二○二一年二月十八日)特約攝影 謝捷\視覺重慶

  9月8日,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湖畔,第七屆創客中國重慶市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及頒獎典禮在此舉行。

  臺下,重慶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重慶高新院)董事長陳錦、規劃發展部部長林培思,密切關注著場上創客們的路演展示。他們專程從璧山趕來,正是要與其中11個優質項目的路演人現場簽約,通過對這批項目進行孵化培育,讓它們産生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

  自2019年6月成立以來,重慶高新院通過實行科研成果“孵化+推廣+迭代”全周期培育,讓一批科技創新項目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變成真金白銀。截至目前,重慶高新院已孵化25家科技型企業,成活率100%,累計實現收益約1.5億元;獲得意向訂單超過8億元,預計實現産值16.7億元。

  如何打通科研成果産業化“最後一公里”?重慶高新院使出了三招。

  搭平臺

  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中國行業百強企業”等

  今年6月,在市經信委發布的本年度市級“專精特新”企業榜單中,重慶平創半導體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重慶平創)榜上有名。

  成立于2019年底的重慶平創,是重慶高新院當年引入重慶大學教授陳顯平及其團隊後雙方共同創建的,前者以資金入股,後者以技術入股。

  “攜手重慶高新院,讓我們在科技成果産業化道路上少走了不少彎路!”陳顯平感慨地説,他帶領的科研團隊,是國內最早從事碳化矽功率晶片研究及應用的隊伍之一,但在把研究成果轉化成生産力的過程中,他和團隊成員一度遭遇研發資金不足、缺乏企業管理經驗等難題。

  在接洽重慶高新院並獲得資金入股共建企業後,陳顯平和團隊在資金、制度建設等多個方面得到重慶高新院全程幫扶,團隊的科研成果順利走上生産線——重慶平創成立一年即獲得超過6000萬元市場訂單,目前企業在碳化矽晶片器件領域取得10多項成果專利,在國內率先開發出基于全碳化矽晶片技術的電源管理與轉換係列産品,特別是完成“升為規上企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獲批‘專精特新’”的“三年三級跳”,讓企業步入高品質發展快車道。

  “作為通過重慶高新院搭建平臺的培育孵化項目,重慶平創的成長很有代表性。”陳錦介紹,在重慶平創成立初期,重慶高新院在中試、管理、市場三個方面積極為企業賦能。

  在中試方面,重慶高新院委派技術人員入駐企業,為其搭建碳化矽充電樁中試産線,全程代辦充電樁建設項目,幫助企業通過品質體係認證;在管理方面,派駐專職董監事,從零開始幫助企業建章立制,包括搭建組織架構體係、提供財務及法務支援等,確保企業高效運作;在市場方面,積極推動企業的新技術新産品先用先試,比如對重慶平創在完成全碳化矽充電樁産品開發後,及時協調相關單位首購首用,推動這一産品成功入選重慶首輪“新基建”項目,暢通了市場渠道。

  正是通過上述所有搭平臺舉措,截至目前,重慶高新院培育出1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1家“中國行業百強企業”,2個“重慶英才”創新創業團隊,4家重慶市新型研發機構,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建基地

  為引入的科研企業提供産品正式投産前的各類測試

  9月的一天,位于璧山區的重慶高新院中試基地,鐘鳴領銜的科研團隊正在實驗室做著各類測試。隨著電腦屏上多項測試數據不斷跳動,一個個從外觀上看似毫不起眼的器件,在試驗員手中逐漸被打磨成型。

  “我們主要從事高端感測器自主研發制造,産品可應用到航空航太、石油、化工等多個領域。”鐘鳴介紹。

  去年8月,與重慶高新院多次接洽後,鐘鳴及其團隊在璧山區成立重慶宸碩測控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宸碩),入駐重慶高新院進行創新研發。企業成立一年以來,這家公司掌握的關鍵基礎器件核心技術已獲得意向訂單額超過2300萬元。

  目前,在重慶高新院大樓內,有50多個類似重慶宸碩這樣的科研企業在進行創新研發,通過重慶高新院提供的中試基地平臺,一大批科研項目在這裏進行産業成果轉化。

  “此前,我們對璧山區1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為期數月的摸底調研,發現它們由于缺乏中試基地等綜合服務平臺,無法對樣品進行檢驗測試,嚴重制約了産品批量化生産。”陳錦説,重慶高新院為此投資建設了中試基地,提供給入駐的科研企業開展産品正式投産前的各類測試,以此減輕企業負擔,加快新産品迭代速度。

  重慶華創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重慶華創)是另一家嘗到中試基地甜頭的企業。作為重慶高新院與重慶大學教授孫躍及其團隊聯合創建的企業,重慶華創主要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無線電源技術。

  在中試基地開展了兩年多的研發,目前重慶華創已成為行業領先的無線電能傳輸核心技術、産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取得多項品質認證,擁有無線充電相關發明專利100余項,其動態、大功率無線充供電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正在規劃建設2000平方米AGV無線充電自動化生産廠房,預計年産值超過1.5億元。

  中試基地不僅孵化國內企業和高校的科研成果,不少國外科研項目也慕名而來——2020年3月,重慶高新院與新加坡淡馬錫理工學院簽約共建重慶創新燃料電池技術産業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創新燃料),以輕型高功率密度氫燃料電池係統及其關鍵部件和材料的研發與國産化為突破重點,聯合開展技術攻關。

  兩年來,重慶創新燃料通過在中試基地的研發,已掌握氫燃料電池設計核心技術,在風冷電堆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擁有多項國際發明專利,並成功開發出多個型號的超輕空冷式燃料電池電源係統,部分研發項目已取得市場訂單。

  重慶高新院成果孵化部部長岳建平介紹,截至目前,中試基地已引入100多個成果項目,涉及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其中無線充電、智能電氣等一批項目累計取得意向訂單額超過8億元,一批新技術、新成果正在加速落地轉化。

  組團隊

  1000多人的復合型專家團隊,幫助科研企業把專利變成訂單

  持有科技成果的研發團隊不懂得市場,而市場因為不了解科技成果的技術含量,對下單心存疑慮——這是科技成果轉化普遍面臨的“最後一公里”難題。

  “要推動高新技術成果産業化,必須破題這‘最後一公里’。”林培思説,對于這一難題,重慶高新院集聚了大批科技、工程、金融、財務等不同行業領域的人才,組建了一支1000多人的復合型專家團隊,目的正是要推動科技成果完成從實驗室到生産線的“最後一躍”。

  林培思介紹,與傳統孵化機構普遍存在的“只給資金、不管技術”“重前期孵化、輕後期成長”等做法不同,重慶高新院的科技成果轉化方式,是以價值鏈、利益鏈、科技鏈、金融鏈、人才鏈等科技成果全鏈條運作為抓手,集中了風投、孵化器、經理人等多項職能于一身。

  在重慶高新院,專利持有人及科創團隊可通過智慧財産權評估值入股,重慶高新院和風投機構通過注資參股,項目經理團隊跟投,共同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實現利益捆綁。同時,重慶高新院還為孵化企業提供商業構建、法律諮詢、政策申請等全方位服務項目。

  由重慶高新院引入重慶文理學院教授李璐及其團隊聯合創建的重慶鼎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重慶鼎旺),就是這一培育方式的受惠企業之一。

  兩年前,重慶鼎旺還只是重慶文理學院柔性光電薄膜及其智慧終端的一個項目團隊,面對國內柔性玻璃産業鏈上游原材料市場的迫切需求,團隊手上握有13項授權專利卻乏人問津。

  在了解該團隊的技術優勢後,重慶高新院主動到府對接。通過論證、評估等流程,雙方成功組建重慶鼎旺,其中該團隊通過13項發明專利獨家使用權評估作價,實現技術專利入股。

  在研發技術得到認證後,市場銷路隨之打開。去年,重慶朗威網聯智能控制公司牽手重慶鼎旺,共同研發出大尺寸柔性觸控液晶智慧屏,目前該産品已進入多家國內頭部顯示企業的採購目錄,取得意向訂單額超過5.8億元。同時,重慶鼎旺還與一家國外企業達成合作,正在建設國內首個自動化大尺寸硅基新材料顯示模組工廠,投産後將實現産值11億元以上。

  目前,重慶高新院已成功轉化來自重慶大學、廈門大學、新加坡淡馬錫理工學院等國內外高校近400件原創技術成果,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眾多新興産業領域,讓一批專利成功轉化為市場訂單。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98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