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緊急上崗的“話務員”一天打了1200個排查電話

  “您好,請問您是××嗎?”

  “您現在居住在哪裏?”

  “您現在的健康碼是什麼顏色?”

  “您向您所在的社區報備了嗎?”

  ……

  3月20日早上8點,重慶高新區曾家鎮龍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工作人員王靜坐在辦公桌前,對照疫情流調溯源中心下發的數據,開始撥打電話。

  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她就開始了“話務員”的工作,從早到晚不停地打電話,至今已持續了一周。

  為了讓數據跑在病毒前,原本分布在重慶高新區各個部門、鎮街的工作人員,緊急上崗成為“話務員”,每天撥打電話排查涉疫人員資訊。

  “為了不影響居民休息,我們都是從早上8點開始打電話,在晚上11點前結束。”王靜説。但打完電話,工作並未結束——一天的排查數據還得錄入疫情排查係統,有時候忙完已經是淩晨兩三點。

  10點43分,坐了兩個多小時沒挪動一下,王靜嘀咕了一句:“哎,腰痛,老毛病又犯了。”然而疫情不等人,手上的工作不能耽擱,她伸伸腰又一屁股坐下,把一張張寫滿排查資訊的A4紙攤在身前繼續打電話。

  實際上,不僅是王靜。在黨群服務中心工作的14人,是清一色的“女將”,在本輪疫情發生後都成了“話務員”。

  “座機、手機輪番打,就這一個星期時間,打壞了3部座機、1部手機。”王靜笑道。説這話時,她的聲音已經有些沙啞。

  29歲的樊瀟丹是走馬鎮社保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轄區一名青年志願者。3月12日淩晨兩點半,他接到緊急任務,調派到虎溪街道支援,擔任“話務員”開展排查工作。

  由于在排查過程中要詢問身份證號碼等個人資訊,剛開始很多人以為這是詐騙電話,甚至有人直接挂斷了電話。但疫情排查要確保一個不漏,他又撥了過去。

  第一天當“話務員”,他就打了1200多個電話。電話打到晚上8點多,他實在撐不住了,一頭倒在桌上就睡著了。

  “你們兩個好好待在家,別出去亂跑,聽到沒?冰箱裏有飯菜,餓了就熱來吃……”

  3月12日早上7點,主動請纓支援抗疫的白市驛鎮黨員幹部薛迪再次叮囑12歲的雙胞胎兒子。

  按照任務分工,當天她負責協助香爐山街道康居西城二社區、三社區完成數據排查工作。一個又一個電話,不知不覺就過了5個小時。此時,她才有空撥通家裏的電話。

  “媽媽你放心,我們上午在家做作業、看書,午飯也吃了,下午就在家裏玩,不會出去。”兒子在電話那頭説。

  “晚上早點睡,媽媽很晚才能回家。”又囑咐了兩句,薛迪挂斷了電話,繼續當起了數據排查的“話務員”。從早到晚,她打了幾百個電話,在疫情排查係統裏完成數據錄入後,已經快到淩晨1點。

  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薛迪輕輕推開了兒子的房門,看了一眼早已熟睡的兒子,這才徹底放心下來。

  打開冰箱準備拿水喝時,薛迪發現冰箱裏多了個橘子罐頭,罐子上還貼著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給媽媽做的橘子罐頭,媽媽辛苦了!”

  黑暗中,她在冰箱前站了很久。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9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