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新華網:最近幾年,重慶圍繞延伸林業産業鏈、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生態保護和補償等開展了一系列綠色發展的試驗示範。您認為這些經驗將怎樣助推成渝地區實現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

  王定富:近年來,重慶市林業工作紮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狠抓生態保護修復,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走深走實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路子,努力實現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

  一是積極做好生態惠民文章,紮實推動惠民産業發展。全市林業産業總産值從2015年的662億元,遞增到2020年的1505億元,年平均增長17.9%。通過退耕還林工程、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等引導累計發展特色經濟林1728萬畝,竹林500萬畝;林下經濟505萬畝,林業種植産值達640億元。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帶動全産業鏈發展,不斷夯實林草精深加工和流通貿易業産業發展基礎。林業加工製造貿易業産值440億元。依託優美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創建全國森林旅游示範區縣6個、國家森林鄉村156個、綠色示範村1570個、森林人家3700多家、森林康養基地31個,“大巴山森林人家”“黃水森林人家”“神女峰森林人家”“桃源人家”等頗具引領力;仙女山、金佛山、四面山、三峽紅葉等生態旅游康養品牌享譽國內外,森林旅游康養綜合收入超過350億元。

  二是創立非國有林生態贖買改革機制,實現促農增收保生態。為破解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之間的矛盾,重慶市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水源地、江河兩岸等重點生態區位積極探索非國有林生態贖買改革試點,完善森林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讓林權所有者、經營者利益得到補償,有效實現 “森林生態得保護,林農利益得維護”的雙贏目標。2018-2021年,全市非國有林生態贖買改革注重“三個結合”,完成生態贖買面積4.34萬畝,增加農民收入6500多萬元。

  三是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有效打通“兩山”轉化通道。2018年10月,重慶市政府印發《實施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工作方案(試行)》,在全國首創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機制,搭建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和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通道和平台,充分挖掘良好生態蘊含的經濟價值,讓生態成為重要的生産要素,使提供生態産品與提供農産品、工業産品和服務産品一樣具有經濟效益,讓良好生態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截至目前,共簽約8單森林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總交易森林面積指標36.23萬畝、總成交金額9.0575億元。

  四是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近年來,重慶持續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國家重點保護物種種數保護率達到90%。中華秋沙鴨已連續9年在綦河流域越冬,數量從35隻增長到61隻;金佛山區域黑葉猴種群數量從不足80隻恢復到150隻;珍稀植物已攻克崖柏扦插繁育技術,插穗生根率達80%以上,移栽成活率95%左右,人工繁育幼苗40余萬株回歸原生地2萬餘株;銀杉成功繁育3000余株幼苗,野外回歸2000余株。五是實施生態搬遷,推進縉雲山生態環境整治。2019年2月,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在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生態搬遷試點的指導意見》,在縉雲山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啟動了生態搬遷試點工作。試點工作堅持依法有據、群眾自願原則,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協調解決好原住居民生産生活與發展問題,合理制定生態搬遷補償和後續扶持政策標準,採取試點先行、漸次推進的方式,在體制機制、搬遷方式、經費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截至目前,縉雲山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共生態搬遷445戶、1150人。當地群眾對生態搬遷安置政策普遍滿意,生態搬遷過程平穩有序,沒有發生一例群體性事件、集訪非訪和重大安全事故,基本實現了“生態得保護、群眾得實惠”和“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標。

  我認為,以上這些經驗將有力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建設,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編輯: 鄧婷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3112823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