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廢舊礦山“披綠生金”展新顏
2022年01月04日 17:25 來源: 新華社

  曾經的荒山變成了青山,廢置已久的礦坑被布展成花卉園,“臭氣熏天、黑水漫道”的河道流出清澈的水,這是重慶市中梁山的“新顏”。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市民喜愛的郊野踏青地,在兩年前還是座“臟亂差”的廢棄礦山。

  治理後的中梁山38號礦坑。(重慶市九龍坡區供圖)

  中梁山煤礦于1959年建成投産,長久以來,地上採石、地下挖煤的開發模式使中梁山脆弱的生態不堪重負。“山上煙塵滾滾,山下噪聲喧囂”“下雨就是一身泥,晴天就是一身灰”是中梁山惡劣環境的真實寫照。

  “粗放式的經濟模式不是正確長久的發展之道。”重慶九龍坡區治違辦主任周元富説,“通過損害子孫後代的健康和權益謀發展,是不可持續、不健康的發展。”

  2019年7月,重慶市開展主城區縉雲山、銅鑼山、中梁山、明月山“四山”保護提升工作,中梁山的生態得以恢復,創新的治理機制讓廢舊礦山展新顏。

  38號礦坑就是中梁山的一處廢棄礦坑,面積達2.4萬平方公里。從衛星圖上看,曾經的38號礦坑宛如山脈的一道疤痕,深深地下陷。

  治理前的中梁山38號礦坑。(重慶市九龍坡區供圖)

  “2019年起,我們通過國有公司責任落實、棄土變客土模式創新和打造景區功能三大做法,完成了對38號礦坑、礦山和礦洞的治理。”九龍坡區規劃和自然資源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李青松介紹,其中,棄土變客土的模式創新最具特色。

  “客土,即外來土壤,將重點建設工程的棄土回填,同時收取一定的回收費用,不僅不花錢,反而可籌措資金。”李青松介紹,治理中採用該模式消納了建築棄土近405萬立方米,節省資金7300余萬元,同時化解了建設工程棄土堆放難和礦山復墾優質客土少兩個難題。

  “山水同治”的治理思路也優勢盡顯。位于中梁山下的跳磴河曾是被挂牌督辦的黑臭水體之一。經過兩期綜合整治,跳磴河由劣五類水質提升至四類水質,重現魚翔淺底、水清岸綠美景。

  治理後的跳磴河。(受訪對象供圖)

  中梁山整治工程就近消納了跳磴河項目33萬立方米工程棄土、近500棵樹木,節約外運費用2600余萬元、回填客土費用600余萬元,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

  如今,廢棄礦山搖身一變成為“城市綠肺”與“市民公園”。“一礦一策”的差異化修復模式,將不同礦坑分別改造為公園、花園和果園,實現廢舊礦坑治理恢復生態效益向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效轉化。

  據統計,截至2021年12月,九龍坡區已累計完成礦山治理恢復34處,治理面積118公頃,實現了山體生態修復與景觀再造。

  如今,中梁山的工廠作坊和噪音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青蔥的樹林和清脆的鳥鳴;山下,跳磴河從臭味熏天的黑河變為了清流,一眼望去,清澈見底,水草飄搖。

  中梁山礦務局煤礦工人白太平從20多年前開始,就一直拍攝中梁山和跳磴河的照片。從他拍攝的兩萬多張照片裏,可以明顯發現中梁山一帶的變化——污染不見了,青山綠水出現了;人們臉上的愁容消失了,群眾的文娛活動增多了。白太平開心地説:“經過生態治理,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都提高了。”

  未來,中梁山將重點激活區域生態的文化潛力、經濟潛力。“生態保護需要久久為功,應當進一步思考如何讓現有的生態發揮效益價值,補足生態修復的財政壓力、創造更多的收益。”周元富説。(記者王金濤、吳燕霞;參與採寫:廖元植、周思宇)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23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