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題:這些北京冬奧組委的幕後英雄,戴上了鮮艷的大紅花
新華社記者
4月8日,人民大會堂氣氛莊重熱烈,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獲得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集體”和“突出貢獻個人”稱號的代表,胸前都戴着一朵鮮艷的大紅花。
冬奧7年艱辛,奮鬥鑄就輝煌。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舉辦是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推進的,全部參與者都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其中,北京冬奧組委涌現出很多感人事跡和幕後英雄。
延慶賽區是北京冬奧會建設難度最大的賽區,在小海陀山上,最初“無路、無水、無電、無信號”。2013年申冬奧工作悄然開始,在高山滑雪場地選址過程中,當時還在北京市延慶區體育局工作的呂立鑫,與領導和同事組成登山“突擊隊”,對山區進行全面摸底調查。
“我們提前熟悉山形地貌,密切對接專家需求,獨自尋找攀爬路線,為專家組考察繪製科學的‘路線圖’,提供精細的‘數據表’。一年多的時間,我們陪同山地踏勘和場地勘測100多次、路程1000多公里,強度最大時14天爬山12趟,最長一天13個小時、30斤背包、30多公里山路。”他説。
之後,呂立鑫從體育局來到北京冬奧組委延慶運行中心,不會就學、不懂就問,從申辦、籌辦到舉辦,他也從“門外漢”變身“冬奧通”。如今,榮獲“突出貢獻個人”稱號,他不無感慨地説:“這是對於我個人和我們團隊的莫大榮譽。從申辦開始到冬殘奧會順利閉幕,組織把這麼重要、這麼光榮的任務交給了我們,不管多麼艱難困苦,不管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我們沒有理由不倍加努力。”
賽場內外,冬奧工作人員、技術官員、志願者的制服猶如一幅流動的《千里江山圖》。為努力保障制服、定制口罩的順利發放,自2021年10月下旬開始,北京冬奧組委人力資源部的董光磊在近五個月的時間裏沒有休過一天假期、周末。即便在總結表彰大會期間,榮獲“突出貢獻個人”稱號的他依舊在為大會服務保障而忙碌。
在董光磊看來,他只是成千上萬名冬奧參與者中的普通一員,做的是普普通通的基礎性保障工作。但正是因為每個崗位上的工作人員都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成就了這一場無與倫比的冬奧盛會。
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處高級專家林存真全程參與了冬奧品牌和形象景觀創意、設計與實施管理工作。會徽“冬夢”“飛躍”,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火炬“飛揚”,“會徽冷卻塔”,“人在畫中游”的場館景觀等,每一個項目的完善,都有她的辛勤付出。她與團隊以及所有參與的設計者一起努力,向世界展現了既繼承傳統又面向未來的中國之美,讓冰雪運動留下了深刻的中國文化印記。
未來,林存真將回到中央美術學院繼續美育教育工作。“我想把冬奧總結的經驗、學到的方法,傳播給更多的青年設計師,讓他們更有信心、更多地去展示中國文化,傳播新時代國家形象。”
賽事籌辦事無巨細,榮獲“突出貢獻集體”稱號的北京冬奧組委運動會服務部,負責的領域包括參會人員住宿、餐飲、醫療、防疫、反興奮劑等。在全球疫情的風險挑戰下,他們在賽前編制《防疫手冊》,在賽時及時調整防疫政策。賽時期間,閉環內陽性比例僅為0.45%。有的外國運動員&&:“如果疫情應對也有金牌,中國應該得到一枚。”
“能獲得這個表彰真的非常激動,這份榮譽屬於我們部門全體109名工作人員。”北京冬奧組委運動會服務部副部長、疫情防控辦公室副主任黃春説,“接下來我們將陸續來到新的工作崗位,我們一定會把難忘的冬奧經歷,尤其是北京冬奧精神傳承下去、再立新功!”
為了落實“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張家口雲頂滑雪公園場館群提出了“兩減一保”的方案。該場館群運行秘書長馬軒説:“減就是減空間,少建臨建,同時減人員,防範疫情風險。保就是保證我們的服務標準不變和運行安全。”賽事期間,針對大風暴雪天氣、運動員受傷等風險,馬軒牽頭編制了240項應急預案,最終確保賽事順利進行。
同樣是在張家口賽區,當冬奧會閉幕式圓滿結束之後,張家口山地轉播中心場館運行秘書長周玉龍和團隊人員最後一次進行場館巡查,這時,所有的持權轉播商都向他們表達了真摯的謝意。
周玉龍説:“不曾忘記去年冬天崇禮的罕見暴雪和刺骨嚴寒,不曾忘記場館1680小時連續奮戰的日日夜夜,不曾忘記團隊成員180天兩點一線的工作模式。有人説這屆冬奧會太難了,而我認為正是在這種極端複雜的條件下,我們獲得了極其難得的學習機會,這種磨煉對於普通個體來説是一生都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
在冬奧組委,這樣的幕後英雄還有很多很多。同志們深情地&&:“為了冬奧圓滿成功,困難再多也嚼嚼咽了,一切付出與奉獻都值得。”
7年磨一劍,砥礪再出發,向他們致敬!(執筆記者:姬燁;參與記者:王璐、汪涌、李欣瑩、黃愛萍)
-
法院為“新國門”提供訂單式服務
大興法院日前舉辦“1+6法治同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機制新聞發布會,介紹大興法院為全面建設新大興、“新國門”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具體情況。在“一鎮街一支部”方面,大興法院18個黨支部均已與轄區鎮街或臨空經濟區精準對接,形成點面結合、全面覆蓋的黨建共建體系。
-
全市黑鸛數量已近百隻
4月9日,野保隊員在房山大石河流域監測到當地黑鸛種群中編號為“12號”的黑鸛夫妻,成功將1隻黑鸛寶寶孵化出來。黑鸛種群還擴散至大石河流域以及周邊大興、門頭溝等多個區,北京的黑鸛數量目前已近百隻。
-
疫情下本地旅游漸現“露營熱”
露營短視頻“佔領”朋友圈、露營裝備熱銷、郊野公園露營區“一位難求”……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北京市民對露營的熱情逐漸升溫。近日小紅書發布的清明假期出行數據也顯示,今年清明假期,小紅書上野餐的搜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62%,露營搜索量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427%。
-
這座長安街邊上的産業園如何構建首都西部發展新增長極
北京市門頭溝區曾經是北京地區重要的煤炭供應地,隨着首都發展與區域定位的變化,門頭溝區正在積極打造長安街西延線專精特新産業集群。
-
德藝雙馨風采錄|為了冬奧會“大雪花”,他帶團隊奮力向前
一副黑框眼鏡,衣着樸素,待人謙和。在學生眼裏,馬老師很儒雅,藝術上追求完美,常説“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就怕沒有盡到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