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推出“聲音郵局”服務。新華社記者 邰思聰 攝
新華社北京4月6日電(記者邰思聰)一年一度又清明。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每當清明節到來,人們往往要慎終追遠,通過掃墓等方式祭奠先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今年不少人無法到墓地祭奠。在北京,人們紛紛用代為祭掃、網絡祭掃等方式緬懷先輩、紀念前人。
輕輕掃去墓碑上的塵土,仔細拭去墓碑上的污漬,將黃白兩色菊花擺放在墓碑兩側,鞠躬默哀……在北京市豐台區思親園陵園,工作人員受市民董女士委託,替她為已故親人完成祭掃服務,並將祭掃全過程拍照發給董女士。
代為祭掃服務並不是今年出現的新方式,但受疫情影響,北京市各大陵園清明假期前往現場祭掃的人數均有所下降,代為祭掃服務越來越受到青睞。
4月3日清明假期首日,北京市231處祭掃點共接待群眾33.9萬人;自3月19日清明祭掃服務接待活動開始以來至4月3日,全市已累計完成代為祭掃服務3573次,大幅超過去年同期。
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工作人員朱瀚文見證了代為祭掃服務的逐漸升溫。自2020年八寶山革命公墓推出代為祭掃服務以來,朱瀚文在清明祭掃服務接待活動期間所承擔的代為祭掃工作量逐年增多。
“按照咱們中國傳統習俗,家屬還是願意親自來墓地祭掃。但疫情發生以來,一些家屬受疫情影響,實在無法前來掃墓,代為祭掃順理成章成為寄託哀思的新方式。”他説。
進行代為祭掃服務前,朱瀚文經常會根據家屬的具體需求,開展個性化服務。“有的逝者生前喜歡花,我們就盡可能擺放一些逝者生前喜歡的鮮花或絹花;有的逝者生前愛喝茶,我們就現場沏一杯熱茶放在墓碑前。只有提供認真、細心、周到的服務,逝者家屬的內心才能得到慰藉。”
同樣,在提倡綠色殯葬的背景下,傳統焚燒冥幣的祭祀方式逐漸被水溶祭祀等更加環保的方式替代。

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推出水溶祭祀服務。新華社記者 邰思聰 攝
為了讓逝者家屬不留遺憾,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今年特意在老山骨灰堂舉行了一場主題為“雲上緬懷·水溶相思”的雲端集體代祭活動。
“水溶相思,你我相連,紙上訴情,清明祈願。”在溫馨的主持詞中,工作人員將寫有逝者家屬留言的信箋輕輕投入水中,讓家人的思念伴着紙船、水溶花,與流水融為一體。隨後,工作人員為逝者敬獻鮮花,並在樹梢挂上千紙鶴、黃絲帶,以水為媒,寄託哀思,也表達美好的祝願。

水溶祭祀成為清明祭掃新方式。新華社記者 邰思聰 攝
水溶祭祀中的信箋、紙船等都是採用水溶紙製成,這種水溶紙由植物合成的木漿製作,上面的文字則是用食品級顏料書寫,入水即溶,安全無污染。本次集體代祭儀式還製作成視頻,在線上發布,供逝者家屬下載觀看。
此外,八寶山殯儀館今年還推出了“聲音郵局”服務,通過傳統書信媒介結合現代化技術,實現了聲畫同步定格、隨時收聽、永久存儲。市民在“聲音郵局”錄音完成後,可以直接打印出一張印有照片的明信片,通過掃描上面的聲波二維碼,就可以聽到錄製的聲音。“聲音郵局”除了能夠打印實體明信片,還能生成電子版鏈結。
八寶山殯儀館新聞發言人周衛華説:“不管是代為祭掃、水溶祭祀,還是寄出滿懷思念的明信片,我們都希望通過這些富有溫度的方式,緬懷逝者,讓思念觸達更多人心。”
-
疫情下的清明節有溫度、寄哀思
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推出水溶祭祀服務。
-
北京:清明假期各類公園納客496萬人次
游客在北京植物園賞花觀景。
-
6條地鐵線71座車站今年完成整修
提升乘車環境,加裝無障礙直梯,試點實名常乘客快速進站……今天上午,記者從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獲悉,今年北京地鐵將通過一系列措施,繼續提升服務水平。北京地鐵還將優化2號線、9號線等與鐵路接駁線路的運行時間和運力配置,實現與鐵路客流銜接匹配,方便旅客出行。
-
昌平線南延一期、16號線年底開通
今年,北京在建軌道交通線路9條(段)、在建里程235.6公里,年底昌平線南延一期(清河-學院橋)、16號線(玉淵潭東門-榆樹莊)兩條(段)將開通試運營。16號線農大南路站A口已於3月底投入使用,6號線蘋果園站A口、8號線天橋站B口、17號線十里河站K口3個&&口正在按計劃推進手續完善、結構施工、裝修及設備安裝等工作。
-
比《潛伏》還傳奇!近一甲子追尋背後的真相是……
對於74歲的劉玉平老人來説,從小就幾乎沒有見過的父親的形象,是兒時記憶裏的那張照片,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更是自己成年後歷經數十載苦苦追尋終於弄清楚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