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期刊稿費競爭上漲 誰在資助純文學?
2017-03-26 07:50:45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稿件品質不會因稿費提高有巨大變化

  文學期刊向來是挖掘和培育文學作品的園地,很長時間以來,主流純文學雜志譬如《當代》、《收獲》、《花城》、《十月》都是作家的夢工廠。與此不相稱的是,文學期刊的稿酬一向較低,時常成為業內聚焦的話題,不過從去年開始,很多知名的文學刊物都在調整稿酬標準。據有關媒體的消息,去年,上海作協旗下的《上海文學》和《收獲》大幅提高稿酬,最高達千字1000元;今年2月,《人民文學》宣布優秀稿件稿酬上調至千字800元,其他稿件平均在千字500元左右;此外,《花城》目前的稿費最高可達千字800元至1000元,《詩刊》部分重點欄目的稿費提高至每行20元……甚至有雜志在千字500元的基礎稿酬之外,進一步借鑒了網絡文學的打賞機制。

  這些傳統的文學刊物大幅提高稿酬,背後的支援大多來自政府部門的撥款。“《上海文學》自2016年7月刊起,最高稿酬已經提高至每千字1000元。”《上海文學》雜志社社長趙麗宏曾向媒體透露,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專項資助下,《上海文學》和《收獲》的最高稿酬標準再次提升,是兩家刊物自2011年將稿費提高至千字500元後的又一次突破。據統計,提高稿酬標準後,《上海文學》單期稿酬預算從8萬元升至17萬元。不過趙麗宏也談到,並不是每篇都能開出千字千元的稿酬,能得此稿酬的必須是“佳作力作”。

  “我們的雜志也提高了稿酬標準,但也不是對每個作品都實行高稿酬,比較優質的作品會給高稿費,相對差一點的還是會有所調整。作家對此可能會有些意見,可是如果統一標準,雜志社無法承擔。”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學雜志編輯告訴青閱讀記者,目前很多刊物的漲稿酬之風,也是由于多方壓力使然,“大家都看到有同行在漲稿費,然後紛紛向自己雜志所在的地區申請,不希望自己的雜志在稿費上落後。” 這位編輯也提到,稿酬對編輯部的工作並沒有太大影響,“稿酬的增長對我們來説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變化,我們還是看稿子,改稿子,收到的稿件品質也並沒有因為稿費有巨大變化。”

  當然,提高稿酬的目的在于孵化更好的作品,讓作家的工作得有所償。去年12月,作家張學東收到《上海文學》雜志寄來的13300元稿費單時很欣喜,這是為他兩萬余字的小説按照千字500元支付的稿酬。“以海納百川的氣魄對待作品,作家有福了。”當時他在朋友圈寫道。“寫作也是一種勞動,作家尊重一個刊物,把好的作品給他們,相應的高稿酬也會讓作家覺得自己的工作是被尊重了。”張學東告訴請閱讀記者,這是一個禮尚往來的過程,“一個一萬字以內的短篇作品,光是創作可能要作家工作一個星期,之後還需要大量地校稿刪改,有時甚至需要一個月。如果這樣的工作最後只換來一箱汽油錢,確實會讓人覺得勞動被看低了。”

  另一廂,近年來一些由民間出資興辦的文學雜志或雜志書,也都提出並且兌現了千字1000元的高稿酬。在雲南昆明,大益茶企最近在集團內部開設了文學院,並創辦《大益文學》,目前已出版了《慢》和《城》兩輯,稿費都是千字千元的標準(除詩歌外)。這本雜志書的主編陳鵬及其團隊曾經就職于《大家》雜志,陳鵬告訴青閱讀記者,民間資本支援的文學雜志和傳統的文學期刊還是有諸多不同的,“大益的吳總很支援,一直説他就是我們的財政部長,為文學院保駕護航,在辦刊上,編輯部有相當的自主性。”談到稿費,陳鵬覺得是很驕傲的事情,“這應該是中國最高的稿費標準了,還有可能上漲。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作家有尊嚴。”在陳鵬看來,一些傳統期刊的稿費標準太微薄了,“我自己也寫作,有的雜志號稱千字1000元,其實平均到不了千字500元,地方刊物可能只有千字50元、100元,寫個中篇可能只有1000元的稿酬,而且你要為這點錢等待很久,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大益文學》約請到的作者如馬原、于堅也都認為,千字1000元是給作家以尊嚴的稿酬,“如果有雜志願意提出千字1000元的稿費,我就不會驚慌失措地寫作,為生計發愁。”于堅説,“比如喬伊斯,為什麼哈麗特·維沃爾願意資助他寫作?是因為她相信喬伊斯寫的每個字都是金子。”在他看來,讓作家有稿酬上的保障,也可以催生出好作品。

  老牌刊物與民間辦刊的不同選擇

  當然,有很多雜志的負責人表示,辦刊絕不僅僅靠高稿酬,另一方面作者也不會都衝著稿酬投稿。“如果讓我在老牌刊物和稿酬很高的民辦文學刊物裏挑,我還是會把稿子交給老牌刊物,哪怕他們的稿費略低一些。”作家張學東告訴青閱讀記者,“傳統刊物有比較穩定的水準,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形成的評價體係,認可的人很多。而年輕的民辦刊物並沒有標準,兩三個人辦,兩三個人看,對主流的影響也不大。”張學東表示,“不久前上海也有幾個文學愛好者辦了雜志,選摘了一些他們認為比較好的作品,但看起來水準就是欠缺一些。”

  民間力量支援的刊物也有野心勃勃的一面,像《大益文學》就希望在“先鋒小説”方面有所作為。“我們樹立的文學審美並不以現實主義為主要標準,我們需要更大膽的先鋒性,想尋找有點叛逆精神的文本。”在陳鵬看來,先鋒是如今的傳統文學雜志缺失的一種品格,“今天的文壇,受制于風格、定位等方面,講故事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想找到一些反叛的力量,哪怕這種反叛通常充滿了實驗性。” 《大益文學》第一輯約請了馬原、于堅、歐陽江河、吉狄馬加等知名作者,為雜志打造知名度,接下來也想要發掘和培養那些一直被主流忽略的、不太一樣的作家和新人。“我們要扶持一些主流期刊視而不見的年輕作者。”陳鵬説。

  “越來越多的刊物進入到文學市場,也許是件好事,起碼能帶來更多的嘗試。”張學東説,但他也不免有些擔心,甚至並不太看好,“就像以前很多雜志會主辦各種各樣的榜單和評選,但是最近幾年評選越來越多,含金量就會降低。”他自己也在西北地區的一家文學雜志任職,深知一家文學雜志堅守的難處。在他看來,民間資本支援的文學刊物也是一樣,“最重要的還是能不能持續發力,就我所知,很多刊物做一兩期很容易,但很快淪為圈子裏的刊物,能不能保證品質地出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這都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張學東説,

  陳鵬則對《大益文學》很有信心,對于大益文學院,他們的藍圖更是很大,籌建一個海外寫作營,出一套叢書,做一個國際獎項,對中國作家和有中文譯本的外國作家進行評選等等,“我們不希望只是在國內的文學圈子小打小鬧。”有企業的支援,刊物就不需要面臨所謂市場化轉型或者其他的壓力,陳鵬幹勁很足,他覺得只要有對文學的堅持,就可以完成自己的構想,做到傳統文學雜志沒法辦成的事情,發出自己的聲音。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編,不同的刊物,都在做著不同的嘗試和選擇,在選擇之中會有無形的競爭。文學領域究竟是不是一個比賽場,這很難講。但這些實驗能否達到預想的效果——無論是傳統雜志高稿酬的嘗試,還是民間資本支援的文學項目,恐怕確實需要時間來檢驗。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志艷
新聞評論
    世界各地參與“地球一小時”節能活動
    世界各地參與“地球一小時”節能活動
    泰國曼谷:準新人賽跑
    泰國曼谷:準新人賽跑
    中國梅花之鄉舉行梅花節
    中國梅花之鄉舉行梅花節
    常州古裝萌娃櫻花樹下學傳統禮儀
    常州古裝萌娃櫻花樹下學傳統禮儀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59129517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