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加強服務能力建設:鄉鎮幹部如今該咋當?
2017-04-07 10:17:15 來源: 半月談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編者按: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這份6000余字的《意見》,是繼2014年中辦印發《關于加強鄉鎮幹部隊伍建設的若幹意見》之後,又一份關于鄉鎮幹部的重要文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基層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等作出一係列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鎮工作,多次深入鄉鎮調研,要求鄉鎮要把為民服務工作搞好,要以百姓滿意不滿意為標準改進工作,提高服務水準。

  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機關,是我們黨執政的基礎層級;鄉鎮幹部是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骨幹、聯繫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意見》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鄉鎮政府建設、推進基層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進一步明確了鄉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內容詳盡,涉及面廣。

  當前,我國城鄉基層的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鄉鎮日益成為各種利益關係的交匯點和社會矛盾的集聚點。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鎮政府服務水準得到了有效提升,但一些鄉鎮政府還存在服務理念滯後、服務能力不強、服務機制不健全、服務手段落後、服務效能不高等問題。如何進一步加強與改善鄉鎮政府服務能力,為基層百姓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服務?圍繞這一話題,《半月談內部版》編輯部組織東中西部三路記者,深入江蘇、江西、湖北、湖南、河南、重慶、廣西等地走訪調研,了解基層鄉鎮幹部的工作生活狀態,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體味其快樂、困惑、期盼。

  江西上饒縣田墩鎮黨委書記孫學群(左一)在荷家村貧困戶饒美麗家走訪

  “服務型幹部”的帽子不好戴

  ——鄉鎮幹部服務能力建設調查(上篇)

  “鄉鎮幹部在一線,一根針引千條線,橋梁紐帶作用大,包羅萬象職能全……”微信圈中傳播的一首鄉鎮幹部賦,道出其特殊而重要的職業特點。採訪中,不少鄉鎮幹部説自己在努力轉變角色定位:以前唱黑臉,要錢要糧;現在唱紅臉,送錢送糧送溫暖。只是現在這個“服務型幹部”的帽子真不好戴。要做的事情實在不少——扶貧、拆遷、低保、教育、信訪、維穩、環保、秸稈焚燒、垃圾處理、土地管理、安全生産、危房改造……要當好一名鄉鎮幹部,的確需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且聽吐槽:“既當多面手,也做受氣包”

  在基層採訪時,不少鄉鎮幹部告訴半月談記者,要做好基層的服務工作,既要能當多面手,又要能做受氣包。什麼工作都能做,什麼氣都能受,什麼責任都能擔。

  “以前我是千條線裏的一條,現在是穿接千條線的那根針。”重慶忠縣雙桂鎮鎮長郭文龍如此總結自己擔任鎮長一年多的感受。此前,郭文龍是縣林業部門的一名紀檢幹部。從“線”變成“針”後,他開始體會到鄉鎮工作的不易。千頭萬緒,事務繁多,既要直接面對老百姓,又要對接上級政府和各個部門的工作。郭文龍坦言,作為一鎮之長,壓力實在不小。各方面工作都有考核,要給上級交答卷,沒做好就要被追責。

  説起鄉鎮工作,河南太康縣一副鎮長打開了話匣子:“我們的工作是五加二、白加黑,壓根就沒有固定時間。鄉鎮一級政府,什麼活兒都得幹,不是都能按條條塊塊説清楚的。要遵守相關規定,也要靈活處理,否則一些事根本辦不成。有時有的上級部門要求太死板,我們只能打擦邊球。”

  對于鄉鎮工作的特殊性,江蘇宿遷市泗洪縣車門鄉黨委副書記趙峰也有話説:“早上參加縣裏的視頻會議要點名,晚上7點半還要參加晚點名,周六周日也不休息。”泗洪縣天崗湖鄉黨委副書記董利波則感嘆道,“安全生産、食品衛生、環境保護等工作,都會壓到鄉鎮,我們沒有執法權,可是出了問題就會追究屬地管理責任,有時感覺焦頭爛額。”

  在重慶一鄉鎮工作了30多年的一位黨委副書記告訴記者,安全責任讓他感到“壓力山大”,畢竟任何領域都存在安全問題。很多上級部門把一些職責委託給鄉鎮,比如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可很多專業知識鄉鎮幹部很難搞懂,一旦出了事,就要被打板子,甚至被撤職。

  “不僅工作繁雜、壓力大,鄉鎮幹部還常常是受氣包。”這位黨委副書記説,鄉鎮工作往往需要村一級的配合,可村委會是村民自治組織,嚴格來説和鄉鎮政府不是上下級,只是指導和被指導的關係。“我們對村委會幹部只能採用談感情的方式,以勸解引導、説服教育為主,説得好了還配合,説得不好了幹脆不理你。”

  而一些時候,村民的不支援不理解,更讓鄉鎮幹部有苦難言。重慶市永川區寶峰鎮副鎮長龔恩江説,眼下正在大力推進扶貧攻堅工作,一些群眾收入已經提高了,但希望繼續享受各種扶貧優惠政策,不願意摘掉貧困戶的帽子。鄉鎮幹部前去做工作,經常遭白眼、被謾罵。

  河南浚縣某鎮政府的小代,去年剛被提拔為副鎮長,但他最近很鬱悶,準備辭職。“鎮上工作人員普遍年齡較大,我算年輕的,急難險重的活都給了我,但很多活幹到累死也幹不出成績,一不留神還會背處分。”在副鎮長位置上不滿一年,小代已經背了兩個處分。“要是真的因為不努力不認真,背處分也認了,可是這麼多活壓根沒法幹,幹得越多越容易出錯,而且背不背處分有時還要看運氣,實在是太窩囊了!”

  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文勝,曾擔任過鎮長、鎮黨委書記,對鄉鎮工作的酸甜苦辣體味較深。他告訴半月談記者,有人認為農業稅取消後,鄉鎮幹部沒多少事可做,這是極大的誤解。我國農村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矛盾日益尖銳,鄉鎮工作更難幹,更忙亂。縣裏幹部不直接對接群眾,村裏又是村民自治,很多事情都需要鄉鎮幹部去對接落實,“上面千條線、鄉鎮一針穿”的描述非常生動貼切。鄉鎮幹部要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務,要直接面對基層百姓,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智慧,以及科學、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在老百姓維權意識越來越強的背景下,鄉鎮幹部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這恐怕就是鄉鎮幹部這一群體的特殊性。

  再聽心聲:“遇矛盾不能躲,再困難也要上”

  今年年初,一位農民在工地遭遇意外傷害身亡,家屬承受著喪親之痛,工地建設方也面臨著巨大壓力。郭文龍帶領班子成員分成多個工作小組,一方面盡力安撫家屬情緒、協助處理善後事宜,一方面了解雙方訴求,從中協調,反覆溝通。“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的工作一定要十分細致,只有真正體恤家屬,他們才會信任政府。”郭文龍與工作小組的同事連續幾個晚上都沒回家,忙前忙後,終于提出一個雙方都樂意接受的補償方案,化解了一起可能發生的矛盾衝突。

  拆遷、建房、信訪等工作也容易引發矛盾衝突。胡建華是重慶巫溪縣文峰鎮副鎮長,分管城建工作。他説,城建工作內容並不復雜,但規劃控制是個很大的難題,“像我們這種小鎮,人情味很重,在規劃上稍微不注意,亂建亂搭很多,執法時來説情的也很多,推進工作要頂著很大壓力。”

  2014年,文峰鎮有兩戶村民聯合修一棟樓房,超過規劃紅線一米,修成後將會影響整個鎮街的市容市貌,擠佔人行道和綠化用地。鎮政府執法檢查時,村民已經投入20萬元建好了地基。在執法過程中,村民堅決不拆,雙方陷入僵持局面。村民甚至一度放出狠話:“要是強拆我們的地基,那你們以後在外面走路可要小心了!”胡建華數次與村民交涉,苦口婆心,反覆疏導,最後終于説服村民拆除了原來的地基。房子建好後,胡建華及時安排工作人員幫助村民辦理了房産證。“村民很感動,認識到幹部不是有意為難他們,理解了我們的苦衷。現在有時在街上碰面,大家都挺客氣的。”

  胡建華説,工作中遇到矛盾和問題不能躲,只能迎難而上。“我們的底氣就是依法行政,守住法律底線,在此基礎上進行人性化服務。沒有這個底氣,城建執法工作根本沒辦法開展。”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湯志華曾經對鄉鎮幹部情況進行過深入調研。他認為,絕大部分鄉鎮幹部在發生急難險重情況時,都能響應黨委政府的號召,主動開展工作,積極處理矛盾衝突。他們勇于擔當的品質,也得到了基層群眾的認可與稱讚。

  復聽信念:“能幫到群眾就值,擔風險也不怕”

  “只要能真正幫到群眾,就值了。”採訪中很多鄉鎮幹部發自肺腑地説。

  2015年,為了實現精準扶貧,西部一個縣對全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了重新摸底和評選。分管扶貧工作的一名副鎮長告訴記者,他們抱著對百姓負責任的態度,嚴格評選流程,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進行初評,村裏召開村民代表會和黨員代表會,對評選出來的名單再次篩選,同時在村裏進行公示,然後報給鎮裏,鎮裏核實後,在全鎮公示。

  “這項工作從啟動到結束總共花了3個多月,工作量太大了。當時縣裏對扶貧工作進行督查,説我們進度慢,給了個最低分,還受到了批評。”説到這裏,這名副鎮長擺擺手,“雖然被批評心裏不好受,但我們覺得,扶貧對象無論如何都要找準,哪怕慢一點,也一定要把該評選的都評選出來,該納入的都納入,對貧困群眾要負責。”

  記者在廣西採訪了解到,2016年底,原本由縣裏多個部門負責的煙花爆竹監管工作,被下放到鄉鎮政府。雖然鄉鎮政府沒有對應的機構,但許多鄉鎮幹部為了群眾的利益寧願擔一些風險,而不是將危險係數較高的煙花爆竹經營攤點一撤了之。負責監管的鄉鎮幹部在互聯網上學習煙花爆竹設點的安全知識,每天逐一查看有沒有靠近居民點的攤點,消除安全隱患。

  唐忠超是重慶永川區寶峰鎮城建辦主任,主要負責農村危房改造工程,這項工程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資金配套進行補貼。按照政策要求,D級危房(整棟危險)應拆除重建,C級危房(局部危險)應修繕加固。“但實際上一些C級危房結構有問題,危險程度較高,而且不少墻壁已發生傾斜,僅僅修繕加固無法消除隱患,有可能一兩年後就成了危房。”可是按政策每戶農民只能享受一次危房改造補貼。唐忠超説,針對這種情況,他們決定鼓勵有關村民重新建房,徹底排除危險源。

  “房子建好後,我們補助了農戶7500元。嚴格來説,這是不行的,因為政策規定C級危房改造的補助款只能用于修繕加固而不能用于重建。”唐忠超坦言,“當時我壓力也很大,但轉念一想,只要把錢用在刀刃上,真正幫老百姓辦了實事,就不用怕,如果一定要承擔責任,那就承擔好了。”讓唐忠超欣慰的是,後來上級審計部門來審計時,對這一做法表示了肯定。

  廣西龍州縣龍州鎮黨委書記黃子珍説,其實,基層情況復雜,老百姓很多事情都需要“吹糠見米”“見子打子”、靈活機動地去處理,這樣才能符合實際,見到實效。如果上級部門的管理規定過于拘泥,鄉鎮幹部就很難去執行和落實。(採寫記者:沈洋 周楠 韓振 何豐倫 廖君 趙久龍 付昊蘇 柯高陽 喻珮)

   1 2 3 下一頁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瓊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印度大個炸油餅 直徑達1.47米
    印度大個炸油餅 直徑達1.47米
    走進抑鬱症治療室
    走進抑鬱症治療室
    武漢市民變身飼養員 為北極熊打掃房間
    武漢市民變身飼養員 為北極熊打掃房間
    杭州:最美白堤 桃紅柳綠
    杭州:最美白堤 桃紅柳綠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7112076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