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七十年前臺灣行,跨海情係半世紀——“巴金和他的朋友們”圖片文獻展臺北開幕
2017-06-17 23:33:14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臺北6月17日電(記者查文曄 章利新)“一九四七年八月我從臺北坐車去基隆,在那裏搭船回上海,小車飛馳著,南國的芳香使我陶醉,一切是那麼明亮,那麼茂盛!我上了船,望著美麗的海港漸漸退去,朋友們的揮動的手終于消失的時候,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著欄桿,搖著手,低聲説:‘臺灣,美麗的土地,我們的!’”

  這是文學巨匠巴金先生晚年回憶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臺灣之行的文章片段。2017年適逢巴金訪臺70周年,由上海巴金故居與臺灣《文訊》雜志、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聯合主辦的“巴金和他的朋友們”圖片文獻展17日在臺北開幕。經過七十年的歲月浸染,巴金先生對臺灣和友人的深厚感情終于得以與臺灣觀眾見面。

  本次展覽分上下兩部分,上篇介紹巴金與臺灣文學界長達60年的聯繫;下篇展出巴金和在臺友人黎烈文、吳克剛、衛惠林、索非、毛一波、沉櫻、孫陵跨越時空的友情,許多珍貴資料係第一次公開展出。

  早在1936年,巴金擔任總編輯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便出版了胡風從日語翻譯的《山靈:朝鮮臺灣短篇小説集》,其中收錄了臺灣本土作家楊逵的《送報夫》與呂赫若的《牛車》兩篇小説,這是巴金與臺灣新文學結緣的起始。

  1947年夏,為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在臺灣設立分社的事情,巴金來臺訪問半個多月,與當時在臺大任教的黎烈文和其他一些朋友見了面。晚年的巴金回憶説:“這個美麗的小島和我那些朋友,都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對于巴金這一代深受五四運動影響的作家來説,他們始終關心被壓迫的民族與人群,始終關心著臺灣這片土地。而楊逵與呂赫若作為臺灣左翼文學最經典的兩個作家,在上世紀30年代就被介紹給大陸的新文學界,這與巴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上海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説。

  此次展覽展出了巴金在臺友人吳克剛、衛惠林、黎烈文等人生平的珍貴資料以及他們與巴金的往來書信。巴金和他們的友誼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吳、衛兩人更是巴金留學法國時期的密友,對他接受思想啟蒙以及走上文學道路深具影響。

  在晚年一篇文章中,巴金深情地説:“最近翻看《全集》,在21卷的代跋中我讀到一段自己的心裏話。話很簡單,是關于兩位老友的,他們就是與我同船去法國的衛惠林和在巴黎火車站迎接我和衛的吳克剛。我説:‘那個時期他們對我有大的幫助,我用在書中的一些知識、一些議論、一些生活,都是來自他們,我吸收了各式各樣的養料,沒有感謝過他們。只有聲明擱筆的時候,倘使當初我的生活裏沒有他們,那麼我今天必然一無所有。’”

  “這片土地上的事情,始終牽係著巴金的心。”周立民介紹説,1958年,巴金還發表過一篇文章《與臺灣文藝界朋友話舊談新》,意思是邀請臺灣朋友回來看一看,大陸有了變化,正越變越好。

  改革開放後,巴金與臺灣朋友的來往更加頻繁了。李黎、聶華苓、李歐梵、楊牧等臺灣友人都曾赴上海拜訪巴金。巴金主編的《收獲》雜志從1986年開始即辟有《朝花夕拾》專欄,其中大部分刊登的是臺灣作家的作品。

  1987年臺灣“解嚴”以後,巴金與擔任臺灣《聯合報》副刊主編的痖弦有了來往,開始在臺灣報紙上發表文章,其中回憶老友沈從文的長文很受兩岸文壇關注。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巴金的小説、譯作在臺灣都是禁書。”周立民説,這種情況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改觀。《巴金小説全集》《巴金譯文選集》經過巴金正式授權後在臺灣出版,臺灣讀者終于得以直接而全面地閱讀這位文學巨匠的作品。

  “巴老晚年在回憶文章中説,當年因為大雨衝壞了公路,我沒有能去風景如畫的日月潭,至今感到遺憾。倘使能再次踏上美麗的南國寶島,這將是我晚年莫大的幸福。今天,我們來臺北舉辦這個展覽,就是替巴老完成這個心願,把巴老當年的友情繼續鋪展開來。”周立民説,上海巴金故居每年都接待許多臺灣遊客,希望臺灣的讀者朋友有機會去大陸看看。兩岸同胞血濃于水,這種情感的聯結不會被時空與歷史輕易隔斷。

  此次展覽將邀請臺灣專家舉辦相關主題講座,介紹巴金研究的最新進展,展覽將持續至7月16日。

+1
【糾錯】 責任編輯: 鞏陽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全程無人駕駛——探秘地鐵燕房線
    全程無人駕駛——探秘地鐵燕房線
    夏日黃土高原
    夏日黃土高原
    油葵花海醉遊人
    油葵花海醉遊人
    視障大學生余亞男:大學英語考試有了盲文試卷!
    視障大學生余亞男:大學英語考試有了盲文試卷!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26112116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