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寧夏:非遺技藝“編織”脫貧夢想
2017-06-10 17:14:14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銀川6月10日電 題:寧夏:非遺技藝“編織”脫貧夢想

  於瑤 楊澤

  “首先,把這兩根紅繩的兩端對齊捏住,然後把其中一根紅繩由內向外繞過大拇指,成一個圈。繞過來的這一段要壓在這兩個紅繩的下面……”10日,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巾幗扶貧車間裏,劉亞明正在手把手地向當地婦女傳授金剛結的編織方法。

  今年61歲的劉亞明2014年被確定為寧夏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編結技藝傳承人。“2011年,我和老伴退休後原本想著種糧種菜,過隱居生活。但國家越來越重視‘非遺’傳承與保護,2013年永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找到我,希望能把編結這項技藝傳下去。”劉亞明説。

  原隆村是一個新建的移民村,全村1900多名婦女缺技術、就業難等問題突出。對此,銀川市探索“精準扶貧、技能就業”的非遺幫扶模式,邀請非遺傳承人在原隆村開設軟陶飾品製作、西北刺繡等課程,向當地婦女傳經送寶。

  “移民村婦女文化水平低,我得把以往的教學術語轉換成她們聽得懂的語言才行。有時她們眼睛瞪得大大的,直直地盯着我,我知道她們沒聽懂,就換一種表達方式再講。”劉亞明説。

  在兩個多月的教學過程中,已有上百名婦女走進“課堂”,跟隨劉亞明學習編結技藝。漸漸地,婦女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創意,有的學習一週就能編青蛙、鯉魚等一些小動物,而且編得很美觀。

  儘管巾幗扶貧車間剛成立不久,劉亞明卻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打算把成熟的作品作為旅游産品進行設計開發,用三到五年時間,把原隆村打造成民間手工藝的‘大作坊’。”劉亞明説,“保守估計,一名婦女每天工作5到7個小時,每天收入大概為30到50元,慢慢地經濟上就獨立了。”

  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張潔説,除編結培訓外,巾幗扶貧車間軟陶飾品製作培訓了63人,刺繡培訓了28人,部分作品已達到商品要求。依託“培訓+訂單”模式,産品達到一定數量後,可以借助電商擴大銷售,提高婦女們的收入。

  據銀川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介紹,近年來銀川市積極探索“精準扶貧、技能就業”的非遺幫扶模式,開展“精準扶貧、文化先行”的手工技能培訓項目。目前,培訓項目已擴大到賀蘭硯雕刻、沙畫、柳編、剪紙、刺繡、編結等,培訓農村婦女近千人,讓更多人掌握手工技能,傳承非遺技藝,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雪豹“公主”一歲了
    雪豹“公主”一歲了
    火星還是月球,哪是人類飛往星辰的下一站?
    火星還是月球,哪是人類飛往星辰的下一站?
    上海:變電站裏來了機器人“同事”
    上海:變電站裏來了機器人“同事”
    中國海洋探索走向縱深
    中國海洋探索走向縱深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11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