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以前,是你給我寫信 現在,我給天堂的你寫詩
6月8日,成都建設路,在家裏的舒德芳老人追憶她的愛情過往。
2000年,張奎光與舒德芳的合影。
一匣情書
戀愛時,舒德芳寄來的每一封信,張奎光都收藏起來,編上號,鎖在了一個皮匣子裏
在15歲之前,舒德芳被周圍的同學稱作“冰人”。
年幼失去雙親,在祖母的撫養下長大,舒德芳內向而自卑。15歲那年,還在成都上高一的她,本是去表姑家拿電影票,卻“巧遇”復旦大學生張奎光。“他就是個話嘮。”這是舒德芳對張奎光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見面,張奎光和旁人侃侃而談,不愛説話又“插不了話”的舒德芳,只能尷尬地玩手巾。當時的舒德芳並不知道,這次見面,是一場精心安排的“相親”,而張奎光已對她一見鐘情。家中獨子的張奎光時年23歲,趁其放假回家,家人忙著給他張羅人生大事。見了好幾個姑娘,這個經濟學才子,就是看不上眼,直到見到了舒德芳。很多年後,張奎光還常常説起第一次見面時舒德芳的樣子——一身黑底紅花的旗袍,美而不張揚。“我都忘了,他一直記得。”舒德芳説。
沒多久,張奎光返校,緊接著便是一封接一封的書信寄送給舒德芳,事無巨細。
“他這個人,像火一樣熱情。”回憶起那段通信的時光,91歲的舒德芳笑帶羞澀。起初,舒德芳很少回信,但在接連不斷地情書“攻勢”下,“高冷”的舒德芳開始冰融,專門買來粉色信箋,回應這見字如晤的美好。
而舒德芳寄來的每一封信,張奎光都異常珍惜地收藏起來,編上號,鎖在了一個皮匣子裏。
一條圍巾
那時困厄,舒德芳擺起了小攤,張奎光則學著砍柴、搭爐,給妻子打下手。一條圍巾輪流著擋風禦寒
1943年,張奎光大學畢業,兩人結了婚。但婚後不久,生活的風雨就考驗起這對小夫妻來。
因家中變故,張奎光沒了工作,“當時,我覺得一點希望都沒有了,但他很樂觀,還寬慰我,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而為了養家糊口,舒德芳主動賣掉了陪嫁的一對痰盂,用8塊錢訂做了一個玻璃箱,在商業場附近擺起了攤,做鹵肉鍋盔的生意。一向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張奎光,則學著砍柴、搭爐,給妻子打下手。
冬天,城裏買不到肉,舒德芳夫妻倆天不亮就出發去昭覺寺附近買肉,但為了省錢,他們都是走著來去。氣溫極低,兩人只有一條圍巾,輪流著擋風禦寒。
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生活漸漸地好起來。而在張奎光的影響下,舒德芳也從一個遇事悲觀的人,逐漸變得樂觀起來。“他的身上,總是發著光,照亮了我的生活,讓我原本黑白的世界充滿色彩。”如今再回憶起那段艱難歲月,舒德芳都是帶著笑的。
-
八旬夫妻的共同約定:“最後,我還是要把自己獻給母校”
昨天,杭州下沙大學城發生感人一幕,上午9點,在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與杭州市紅十字會開展的志願者聯誼活動上,83歲的退休老師李子平和老伴,攜手簽了捐獻遺體協議2017-03-19 09:20:32
-
寧波"醫護夫妻":枕下700多封情書記錄忙碌日子裏的慢時光
今年51歲的沈護士長和劉醫生是一對平凡樸實的夫妻,兩口子都在寧波北侖人民醫院上班。同一個家,同一個單位,可數十年來,兩口子卻常常難見一面。2017-02-17 10:13:27
-
“無論自己多辛苦,都覺得別人更辛苦”——三對“鐵路夫妻”的春節片段
在短暫的工間休息時間,記者採訪了其中三對“鐵路夫妻”。他們平均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1小時,調休時間被“砍掉”一大半,有的幹脆全部取消,平均每人每天要在工作中行走兩三萬步。2017-02-01 10:20:07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
農村小規模學校“尷尬”的根源在哪
2018-03-01 09:01:20
-
曹遠徵: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是什麼?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