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追尋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2017-06-10 17:13:43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成都6月10日電 題:追尋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新華社記者 呂慶福

  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到來之際,記者前往四川自貢追尋北宋慶曆年間出現的卓筒井技術,即“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重要發明

  “燊海井至今仍保存了舊時産鹽的布局和風貌。”站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的燊海井門口,劉漢朝説。

  劉漢朝是“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省級傳承人,65歲的他出生於鹽工家庭,數十年奮戰在鑽井技藝研究第一線。

  談及井鹽技藝,劉漢朝打開了話匣子。他説,採用井鹽深鑽汲制技藝鑿成的第一口井叫卓筒井。其具體操作方法是運用杠桿原理,設立木質碓架,由6個或8個工人分成兩組在碓架上踩動,翹起碓頭將連接着的銼頭提起,然後跳開,銼頭隨着落下的碓頭,在重力作用下向着井底猛力衝擊頓鑽,然後用牛做動力推動大車,通過繩索、天輥等將搧泥筒下到井底,並不斷撈出岩屑,如此數年,終成一口深井,獲取鹽鹵資源。

  至明清時期,深鑽汲制技藝在自貢地區逐漸成熟,形成了完善的頓鑽鑿井工藝。

  “於1835年鑿成的深1001.42米的燊海井,標誌着中國頓鑽技術的成熟,在人類文明史和科技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劉漢朝説。

  工匠精神

  “尊重前人智慧成果才能弘揚‘工匠精神’。”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周祥生向記者介紹了他為申遺而奔走的初衷。

  2005年,國務院啟動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的立項申報工作,由於種種原因,井鹽技術沒有在申報之列。這讓時任沿灘區文化局副局長的周祥生“吃驚”。

  當年6月中旬,四川省文化廳又發出關於組織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的補充通知。在得到有關部門同意後,周祥生決定利用業餘時間,自費先把籌備工作幹起來。

  周祥生的舉動得到了自貢市部分專家、學者支持,也得到了四川久大鹽業(集團)公司的書面授權,全權委託他以久大公司作為申報單位,具體負責向上提出申報。

  他多次到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東源井、燊海井等生産現場及宣傳文化等部門,現場勘察、訪問和收集資料,並拜訪了自貢市鹽史專家、鹽井技術專家和鹽業生産一線工人,蒐集查閱整理各類資料近60萬字。

  周祥生的努力有了成效,2006年5月“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獲國務院批准,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弘揚精神

  周祥生告訴記者,上世紀機器鑽井以來,這一傳統技藝逐漸失去了在鹽井開鑿生産中的主流地位和作用,井鹽深鑽汲制技藝瀕臨失傳。現僅有四川久大鹽業(集團)公司長山鹽礦組建的一支頓鑽隊,運用這一傳統工藝技術進行技術傳承和生産實踐。

  “為保護與傳承這一技藝,自貢市對燊海井的原始生産場景、實物和技藝進行了整體保護,鑿井、修治井和手工生産井鹽的全套生産實物工具向國內外游人開放。”劉漢朝説。

  劉漢朝和志同道合者,採用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和生産現場言傳身教方式帶徒弟。

  “這些技術現在雖然過時了。但是,前人創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並不過時。我們傳承這項技藝,為的是弘揚一種精神。”劉漢朝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雪豹“公主”一歲了
    雪豹“公主”一歲了
    火星還是月球,哪是人類飛往星辰的下一站?
    火星還是月球,哪是人類飛往星辰的下一站?
    上海:變電站裏來了機器人“同事”
    上海:變電站裏來了機器人“同事”
    中國海洋探索走向縱深
    中國海洋探索走向縱深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1121095